夏日的海风轻拂南澳岛,孩子们日夜思念的周其星老师回来了!作为深圳对口汕头教育帮扶协作首批支教教师,2022年至2023年,周其星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支教期间,将诗歌教育引入海岛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潜能。近日,周其星携新书《我在海岛当老师》重返汕头,参加南国书香节汕头分会场的多场活动,分享支教经验,传递教育帮扶的温暖力量。
从引导学生克服羞涩开口表达,到设计特色课程深化乡土认知,周其星的教育实践,不仅点亮了海岛孩子的精神世界,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浸润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路径,为深汕教育协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关资料图)
以诗为媒 打开心灵之窗
“周老师回来了!”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的多功能室,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小脑袋兴奋攒动,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在当天举办的南澳“星屿诗坊”阅读品牌活动暨周其星读书分享会中,一份特别的礼物令周其星动容。几位学生走上讲台,将写有自己原创诗歌的“侨批”信笺赠予他。学生们将诗歌工整书写在承载着潮汕侨乡历史记忆的“侨批”上,这份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礼物,体现了孩子们情感表达的突破。周其星认为,这正印证了他的教育理念——诗歌是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有效方式。
学生们现场朗诵了自创诗歌《欢迎周老师回南澳》,一句真挚的“回南澳”,道出了深厚的情谊。周其星观察到,海岛孩子普遍内敛,但内心情感丰富。诗歌为他们提供了表达渠道,创作出的文字质朴而富有灵性。他长期鼓励学生创作,并通过假期寄送字帖等方式持续支持其成长,坚信诗歌创作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深耕课堂 创新海岛教育
周其星的支教初心源于其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2006年从合肥乡镇学校转至深圳任教前,他已有12年乡村从教经历。作为深圳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科院首批入库专家,得知深圳对口帮扶汕头需要支教老师,他主动报名参加。
初到后宅镇中心小学,周其星就面临不小的挑战:学生朗读习惯需改善,当地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外读物相对较少,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了解有限。
“从知道要来海岛那天起,我思考的是,离开时能留下什么?必须是能扎根、可持续的东西。”基于此,周其星进行了系统规划,精心设计每一步教学。这位“诗人教师”带着学生轻声读起金子美铃、阿多尼斯、海子、狄金森的诗,从最基础的读诗、抄诗入手;他创新设计“拼图式海岛课程”,围绕“石”“食”“寺”等主题,将南澳的风物、渔民生活融入教学;他还带领学生观察大海,去博物馆看展,在风中写诗;他还引入“阅读+诗歌”的跨学科实践,用课前三分钟静息、诗歌抄写本、海岛主题课堂重构课堂生态,让学生在读写中建立对世界的认知与热爱。
双向奔赴 拓展帮扶内涵
在周其星看来,“看见”是教育帮扶的关键起点。他主张不仅要“看见”学生,也要“看见”岛上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和辛勤劳作的渔民。他选择诗歌作为建立连接、促进理解的桥梁。
新时代的教育帮扶,已超越单一资源输送。周其星强调,这是深汕两地间深度的教育交流与文化对话。其支教实践,一方面为岛内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外界更深入地了解和珍视海岛的独特文化基因。他认为,经验丰富的支教教师能更有效地促进这种双向学习与共同提升。而以诗歌和文化浸润为特色的教育帮扶模式,则促进深汕两地师生及文化的深度交流互动,丰富“百千万工程”的教育内涵,探索证明文化育人是深化教育协作、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为让更多人了解南澳,周其星将支教经历整理出版《我在海岛当老师》。他多次重返南澳,与学生和老友相聚。更组织深圳学生与南澳学生结对,在海边共同开展读诗、写诗活动,深化两地情谊。随着书籍传播,关注并希望探访南澳的人日益增多。周其星希望来南澳的人们能放慢脚步,逛市集、与岛民喝茶聊天、登黄花山赏日落、去后花园村品茶香,鼓励人们深度了解并记录海岛文化。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