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三亚市天涯区场站社区里其乐融融。7月 26日,一封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悄然送达,带来了社区少年吉焌瑄的喜讯——他以863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无穹书院录取。7月28 日上午,社区工作人员手捧鲜花登门道贺,街坊邻居闻讯聚拢,一同见证这份荣耀。这位18岁的三亚少年,用 “坚持” 二字,书写了独属于自己的青春传奇。
(相关资料图)
吉焌瑄和父母、妹妹在一起。
●学路逐梦:
从错题本到清华园的十二载沉淀
“焌瑄的成功绝非偶然。”吉焌瑄初中时的物理老师、现任三亚丰和学校初中部校长彭臣势拿着泛黄的初中毕业照,目光落在那位站在演讲台上、黑框眼镜后透着坚毅眼神的少年身上,“照片定格的是他初三毕业典礼的瞬间,但镜头外12年时光里,我们见证了他从平凡走向卓越。”
在中学阶段,吉焌瑄成绩优异,一直稳居年级前列,并经常参加各类竞赛。他在初中时荣获2019-2020学年度“海南省三好学生”称号,还在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海南赛区、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海南赛区获得一等奖。
走进吉焌瑄那间温馨的书房,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那本用红笔圈出的错题本无声诉说着他成长的秘密。每一道错题旁,都有详细的错因分析和解题思路。这本错题本就像一部成长史,记录着他从困惑到理解,从错误到正确的蜕变过程。所谓天赋,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在时光里结出的果实,而吉焌瑄用12年的时光,诠释了努力与坚持的力量。
●学途调适:
在竞争与波动中找到“可持续”节奏
步入海南中学,吉焌瑄置身于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这里汇聚了全省的优秀学子,学习压力比以往更大,但他没有被压力打倒,而是学会了“动态调整”。
发现数学压轴题总失分,他便连续两周每天多练一道同类题。每一道题,他都认真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生物实验总出错,他就反复操练,从实验步骤到操作技巧,一点点地摸索,直到熟练掌握。
这种在困境中不断调整、坚持前行的精神,在应对高考前的压力时尤为重要。高考前两个月,三次模拟考成绩波动,让他陷入焦虑。一次晚自习后,他在操场散步时,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如同长跑,偶尔步伐乱了,调整呼吸再出发便是。”
此后,他每天利用课间与老师探讨难题,和同学组建学习小组互相激励。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精准定位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复习;在同学的帮助鼓励下,他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斗志,找回了信心和动力。次周,成绩显著回升。
吉焌瑄谈及学习方法时说:“很多人问我要经常熬夜刷题吗?我觉得关键是‘可持续’。我尽量保证每天6小时的睡眠,周末彻底放松,和朋友一起逛公园、骑单车。但上课必须百分百专注,自习时用番茄钟法保持效率。”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时,他笑道:“每天多坚持15分钟,3年就能多出270个小时。”这种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家风润心:
言传身教浇灌“坚持”的种子
吉焌瑄的成长轨迹里,镌刻着父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他的父母都是三亚人,均为大学本科毕业,父亲吉家伟自由职业,母亲在外企工作。吉家伟的书房里,摆着儿子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奖状;母亲陈慧琴的行李箱中,永远装着给儿子准备的书籍。
“我们从不强迫他学习,但会营造良好的环境。他小学时想学编程,我们就买书陪他一起看。”吉家伟说道。在吉焌瑄学习编程的过程中,父母和他一起查阅资料,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遇到难题时,他们鼓励吉焌瑄自己思考,引导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陪伴不是简单的监督,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种家庭氛围也影响了吉焌瑄的妹妹。即将读小学四年级的妹妹骄傲地说:“哥哥教我列‘坚持清单’,我现在每天背3个英语单词,已经坚持127天啦!”在哥哥的影响下,妹妹也养成了坚持学习的好习惯。
邻居颜振彩对记者说:“吉焌瑄这孩子特别乐于助人,会主动帮社区里的小孩辅导功课,还把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大家。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孩子们都更勤奋学习了。”
●少年寄语:
把坚持变成习惯,让学习融入生命
即将踏入清华园的吉焌瑄,行李箱里装着三亚的贝壳。对于三亚的学弟学妹,他留下这样的寄语:“不要迷信捷径,学习贵在坚持,坚持才有收获。把坚持变成习惯,让学习融入生命。”
这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他如愿以偿地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份录取通知书不仅承载着他的辛勤付出,更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肯定。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黄世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