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赏 >

天天观速讯丨三亚多项硬措施守护好南繁耕地

天涯区文门村的绿色良田。 记者 李学仕 摄

耕地质量怎么提升?怎么保护耕地?……近日,在海口召开的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暨南繁硅谷土壤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科院、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多个院校24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分享了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保护政策及耕地修复治理等最新研究成果。三亚派出技术员前往学习,进一步加强三亚市热科院土壤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耕地保护能力助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资源。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通过该研讨会的学习,增长了耕地保护、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实施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绿肥沃土等土壤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相关项目更精准落地,切实守护三亚市土壤耕地安全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在研讨会上,三亚市热科院技术员吴小燕受益匪浅。

三亚是南繁育种的“天堂”,南繁耕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据相关资料显示,南繁耕地地处热带,土壤次生黏粒矿物以比表面积大、表面电荷少且不稳定的高岭石和铁铝氧化物为主,热带的气候条件使得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快,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由此形成了保肥性和供肥性差的热带土壤。此外,南繁耕地土壤的用地方式不利于土壤的培育,为追求产量,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加剧南繁耕地土壤退化,南繁耕地等级大多处于中低水平。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导致农作物早衰和品质降低等,已成为影响三亚南繁育种、冬季瓜菜产量和品质的一个堵点。南繁耕地改良迫在眉睫,这几年在南繁耕地的保护上,三亚拿出了系列硬措施,严格“管”、规范“补”、全力“守”,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主动措施。”吴小燕介绍,在地力提升上,市热科院承接了天涯区农业农村局“2022年天涯区南繁基地绿肥沃土工程”项目,通过田菁种植等措施改良1840亩南繁基地土壤;在土壤粮食安全方面,该院还承接了三亚市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植物叶面阻隔等技术,对三亚重金属污染土地进行改良。项目实施后,该土壤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均未发现重金属超标。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绿色生态和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两个重要议题,三亚的农业用地,无论是南繁用地还是稻菜轮作农田,存在雨季闲置撂荒、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化等问题,制约了农田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三亚立足于本地丰富的绿肥植物资源,与本地科研单位——原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已并入海南大学)联合立项,展开技术攻关,研发了一套以填闲绿肥田菁为核心的热带海南特色土壤改良技术,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生态环保,助力三亚市2021年“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夯实南繁硅谷绿色发展基础”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此外,三亚积极调节耕地“作息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也有一份——“南繁+稻+绿肥”轮作模式:南繁科研(9月至次年3月)、南繁季后水稻轮作(3月至7月)、绿肥种植(7月至9月)。如何加强南繁育种科研用地综合利用?如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三亚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采取“南繁+稻+绿肥”轮作等农业种植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并推进落实南繁基地分类使用、分时用地,结合崖州区南繁科研育制种季节性用地特性,目前已建立‘南繁+稻+绿肥’轮作模式种植面积约4400亩。

今年,三亚出台《2022年三亚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按照“种田得补贴,不种田不得补贴”原则,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耕地、提升地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记者张慧膑)

标签: 粮食安全 有机质含量 资源保护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