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石大青年破茧社区治理,探寻从“过客”到“主人”之路

近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巢音回响”社会实践团11名成员奔赴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街道新龙城社区及周边区域、顺义区光明街道,开展为期数日的社会实践。这支团队聚焦超大社区中青年群体归属感缺失的突出问题,以“调研摸底—对标取经—方案构建”为行动主线,深入探索青年从“社区过客”转变为“治理主人”的有效路径。


(相关资料图)

第一日清晨,实践团在回天地区启动首轮调研。石祺鲜、李珉萱、李安棋所在的第一小组深入快递站点进行跟岗体验。早高峰时段,小区门口配送车辆络绎不绝。“没有固定的停靠点,经常被催着挪车,下雨天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一位快递员在休息间隙向团队成员倾诉。这些真切的诉求被详细记录在调研手册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快递站点附近进行跟岗调研。李珉萱 供图

与此同时,其他小组分别走访商场、地铁站与社区公共空间。在社区咖啡馆里,一位每天通勤三小时的上班族坦言:“在这里住了两年,却感觉只是个睡觉的地方。”这些真诚的对话让团队对青年群体的社区融入困境有了更深理解。

当天下午,实践团召开研讨会。成员们将多组调研数据与社区平面图结合,绘制出清晰的“痛点地图”,空间利用、噪音干扰与代际融合三大矛盾板块跃然纸上。这张地图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

次日,团队展开第二轮调研与方案可行性论证。第一小组带着初步构想重返快递站点,针对避晒设施、医药箱药品扩充等需求收集反馈。驿站站长在交流中表示:“增设存放点确实能缓解早晚高峰压力,但需要协调物业和居民意见。”这些专业建议让团队意识到方案落地的复杂性。

在社区广场上,第二小组与带娃老人深入交流。“如果能固定活动时间,我们带孩子参加就更方便了。”一位老人提议。这些具体建议让方案的细节不断丰富,更贴近居民实际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在街道居住的带娃老人。尚华骏 供图

当天下午,各小组分别对接街道办事处和物业中心,就设备负荷、空间改造等现实条件进行验证。通过多轮对话,团队在反馈中不断调整方案细节,提升其可操作性。

第三日,实践团赴顺义区光明街道进行对标学习。专题座谈会上,街道负责人分享了“以楼门为最小治理单元”的创新实践。“每个楼门都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公约,通过评比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模式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

队员们详细记录下“把大社区拆分成小单元,把笼统需求转化为具体服务”的治理思路。梁嘉沛在交流中提出:“如何将这种精细化治理模式适配到回天地区?”这些问题引发团队深入思考。

团队走访幸福社区,实地观察居民自主管理楼门的成果。楼道里精心布置的文化墙、活动室内热闹的邻里聚会,处处洋溢着社区活力。这种由居民自发营造的温馨氛围,为团队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人员在座谈会交流。孙羽琳 供图

在最后一次研讨会上,团队将回天地区调研数据与顺义治理经验相融合,构建起以“空间优化、噪音治理、代际融合”为核心的“青年服务圈”优化方案,既回应了快递员的停靠需求,也考虑了上班族的社交空间,更兼顾了代际融合的可能。

为提升方案落地实效,团队进一步征集居民满意度反馈,并对接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方主体。在反复打磨中,措施的实施场景、成本控制与预期成效逐渐清晰。

“实践的价值不在于发现问题,而在于提出能落地、有实效的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在总结中这样写道。从昌平回天的街头巷尾到顺义光明的楼门庭院,十一名学子用理性思维解析治理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责任。

图为实践团成员讨论社区措施。孙羽琳 供图

这场扎根社区的实践探索,不仅为超大社区青年归属感提升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投身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目前,实践团已完成方案的最终优化,相关成果将为昌平区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提供实践参考。

图为顺义幸福社区调研完成后合影。石祺鲜 供图

从问题的深处走来,向希望的田野奔去。实践团此次昌平回龙观的“筑巢”实践,是对青年与城市共生关系的一次深度探索。城市的高度,由建筑决定;城市的温度,由人定义。候鸟掠过昌平的天空,终将飞向更远的天地;但这方土地给予的温度,会像种子一样,跟着他们去往下一个春天。

(通讯员 石祺鲜 李珉萱 李安棋 陈淼 陈思羽 孙羽琳 苏琪依 尚华骏 温玲玲 王越 梁嘉沛)责任编辑:韩璐(EN053)

标签: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