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焦点!越南内部资料披露:杨得志为什么在中越战争中会比许世友厉害?

话说1979年那场中越边境冲突,很多人到现在还津津乐道,尤其是指挥官之间的比较。东线是许世友坐镇,西线换成了杨得志。

越南那边的一些内部文件和研究报告,像是国防部档案和战略研究院的评估,点出西线推进更顺溜,杨得志的指挥方式有明显优势。

这不是随便说说,根据越南方面的记录,东线那边越军抵抗更猛,但西线很快就破了防,损失也大出预期。为什么杨得志看起来更胜一筹?


(资料图)

1978年底,越南在中越边境搞事,入侵柬埔寨,还排华,边境冲突不断。中国决定反击,分东线从广西打,西线从云南进。

东线部队多,许世友带队,包括41军、42军、43军、54军、55军和50军一部,总兵力10万多。

西线杨得志接手后,带11军、13军、14军和50军一部,也差不多10万人。越南在东线放了第一军区部队,3个师加地方团,在谅山、高平布防。

西线是第二军区,2个师加地方部队,老街、柑塘一带守着。越南档案显示,他们对西线情报分析不足,阵地间隙大,容易被穿插。

杨得志是怎么上位的?

本来西线是王必成管,1979年1月7日,杨得志从武汉军区调过来,和王必成对调。杨得志一到,就去开远前指检查,调整部署。

1月14日,他和杨勇上河口四连山看地形,定下13军西岸、14军东岸进攻,目标老街和柑塘。这点越南报告里提过,说中方侦查细致,方案针对性强。

许世友那边,东线方案是本区部队主力,外区配属,层级多。越南资料说,东线中方兵力密集,但山路窄,协调起来费劲。

2月17日凌晨,两线同时动。西线13军渡红河,拿下谷柳,炮火压住越军前沿。14军从金平穿插,断退路。11军预备,随时上。

越南第二军区在老街挡,但阵地被轰,丢了不少炮。越南一个叫陈友辉的中校在报告里写,西线越军指挥乱,没及时调预备队,老街外围很快就丢了。

中方推进10公里,占了好几个高地。东线呢,55军打谅山,遇上越军地雷和伏击,伤亡不小。42军高平方向,41军同登进攻。越南第一军区用山洞地道顽抗,拖延时间。

东线推进慢,到2月20日,西线已经占柑塘,杨得志集中火力灭残部。13军深进孟康,毁桥。14军到铺楼,堵增援。

2月24日,东线占高平,毁指挥部,但55军谅山外围还卡着。越南报告说,东线防御密,利用高地反击管用。西线25日占甘棠,杨得志胃病发,伴心衰,26日回北京。

张铚秀接管,继续打到沙坝。11军上,占郭参,断10号公路。越南档案说,西线中方换人但方案稳,穿插避开主阵地。

整体看,西线推进20公里,东线15公里。越南战略研究院评估,西线越军丢阵地快,损失超预期,主要中方指挥扁平,高效。东线层级多,协调耽误,局部被动。

为什么杨得志有优势?得从他的经历说起。

1954年,杨得志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刘伯承办的,学制三年。他当系主任,1955年军区调整,任命济南军区司令,但留校学到1957年才去。

许世友1954年直接上南京军区司令,没这深造。这三年,杨得志学战役指挥,扁平结构。西线方案,本区主力,外区机动,指挥链短。东线方案类似,但层级多。

越南资料点出,西线推进高效,东线顽抗强。杨得志方案扁平,决策快,避免延误。

西线开战后,13军渡河快,占谷柳,没大纠缠。14军丛林穿插,断补给。越南陈友辉研究说,西线越军阵地配置差,间隙大,中方利用好。

东线谅山,高平山地复杂,越军地雷多,地道战拖时间。中方伤亡大,东线战果也大,灭敌4万,西线2万多。但越南评估,西线中方损失少,推进稳。

杨得志强调快速渡河,侧翼机动,不硬碰。许世友方案正面强攻多,遇阻击伤亡增。

3月1日,东线55军炮击谅山,占北区。越南退南区,用河阻击。西线已控黄连山省多镇,毁设施。

3月4日,东线占谅山南,推到淇穷江南。越南文件承认,东线火力猛,阵地崩。但西线整体快,越南损失大。

3月5日,中方宣布完任务,撤军。到3月16日,全回。撤时毁桥路仓库,防追击。越南报告,北部经济重创,基础设施毁坏。

其实,杨得志优势不光教育,还在方案设计。扁平指挥让部队动起来快,越南档案说,西线越军没来得及调兵,就被切断。东线越军防御严,中方协调慢,伤亡多。

不是说许世友不行,东线主战场,任务重。但越南观点,西线中方更有效率,杨得志方案针对地形好。话说回来,这场冲突教训多,边境安稳不容易。

话说这事,提醒打仗不光兵力,指挥关键。杨得志方案扁平,决策快,越南档案认可。但本质上,是杨得志接受的军事教育和经验结合好。

标签: 越军 越南 杨得志 许世友 13军 王必成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