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米宣布进军印度市场。仅仅三年后,小米就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把印度本土智能手机厂商打得“满地找牙”。在印度的形势大好,让雷军看到了复制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相关资料图)
2017年11月,雷军在印度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计划未来5年内向印度的 100 家创业公司投资10亿美元,建设围绕其智能手机品牌的应用生态系统。“在印度,小米及其兄弟公司顺为资本将在内容、金融科技、深度本地化服务和制造等领域展开投资,推动印度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6年后,小米遭遇了印度市场最大“滑铁卢”:今年6月中旬,印度监管机构以“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为由,宣布没收小米印度公司555.127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款项——相当于小米在印度9年利润总额的6倍。
尽管小米的回应不卑不亢,“我们相信我们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报表都是合法的。主管当局对公司提出的事实和法律争论都没有得到解决,公司将继续使用一切手段保护公司的声誉、利益和利益相关者,小米印度仍然致力于与当局合作,以解决问题。”
但在外界看来,这笔钱小米大概是要不回来了。
事实上,在这笔巨额没收款之前,去年初小米就被印度财政部追缴了65.3亿卢比(约5.7亿元人民币)的税款。两者叠加,小米已在印度市场直接损失了近54亿人民币,相当于小米集团2022全年净利率的65%。
尽管损失惨重,但小米依然没有展现出任何要退出印度市场的意味,而在此之前,印度对中国公司的严苛监管早已人尽皆知。甚至去年7月,荣耀CEO赵明公开表示,荣耀已经放弃印度市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宣布退出印度的国际大公司同样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包括亚马逊、沃尔玛、福特等巨头都纷纷折戟印度。
连巨头都撑不住,小米为什么对印度情有独钟?
小米在印度已是“树壮根粗”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别为28.9%、28.6%、26%、24%、20%。虽然一直呈下滑趋势,但依然连续五年坐稳印度第一大手机品牌的宝座。显然,小米不会轻易让出来之不易的市场地位。
从小米内部看,印度市场也意义重大。
2022年小米海外市场收入为1378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49.2%,将近一半,这意味着小米已经非常依赖海外市场的表现。
去年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40万台,约占小米全球出货量的20%,是支撑小米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但直到2022年,印度智能手机渗透率依然只有50%左右。相较于中、美目前超90%的渗透率来看,其至少还有超过40%的增量市场机会——以印度人口估算,相当于5.6亿台智能手机的增量。
显然,在全球手机市场下滑的大背景下,没有哪家手机厂商愿意错过其中的潜在增长。
另一方面,除了最基础的手机业务,小米在印度还有着不少重资产,以及投资。
公开信息显示,到2021年,小米在印度与富士康、伟创力(Flex)合作,已在泰米尔纳德邦和安得拉邦建立了三家制造工厂。
今年5月,小米又宣布将与印度本土电子制造商OptiemusElectronics合作生产颈挂式蓝牙耳机产品。印度本土制造公司DixonTechnologies也宣布将与小米通过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增强印度的组件生态系统,为小米印度制造和出口智能手机产品。
随着最近几年印度对中国公司的监管收紧,小米也开始越发强调本土化成果,其印度分公司在班加罗尔总部有1000多名员工、在印度五个地区设有办事处、印度的制造业合作伙伴有超过30000名员工。除了门店员工和物流合作伙伴的员工,小米还有众多服务中心工程师、维修工厂工程师和客户服务主管等职位。
截至2022年,小米大约75%的手机零部件都能由印度本地制造,电视则100%能在印度本土制造。
这些都是小米在印度的重资产,一旦退出便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不仅直接经济损失惨重,其附带的员工、供应链善后问题同样相当庞杂。
2021年福特宣布退出印度市场后,其后续4000名员工遣散、供应链赔偿问题花了近一年半才得以完成,并最终付出了18亿美元的代价。相比之下,小米的54亿人民币甚至都显得有了“性价比”。
雷军想要再造一个“小米系”
除了上述重资产,小米在印度的投资同样颇具规模。其联合顺为资本投资了多家印度公司,如在线小额贷款平台KrazyBee、在线音乐和视频供应商Hungama Digital Media Entertainment、二手机回收及维修公司Cashify等。
如前文所述,雷军的想法是,“围绕小米品牌创建一个App生态系统”。国内小米生态链、米家生态的成功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如果能成功复制到印度市场,其创造的营收可能也会与中国市场相当,这对小米来说显然十分具有诱惑力。
而一旦选择退出印度市场,这些资产、投资、布局就将尽皆失去,小米损失的恐怕就不只是现在账面上的54亿人民币了。
另一方面,印度的营商环境也正在被国际社会认可,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营商环境报告2020》,2015年印度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是130名(总计189个经济体)。到了2020年,印度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已经提升到63名。
前不久,根据IT之家援引印度媒体Economic Times的报道,荣耀正在组建印度营销团队,计划7月重返印度手机市场。
或许像小米这样的中国公司也可以期待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出海,本地化、合规是关键
最近几年,不少中国公司出海都遭遇了“水土不服”。典型的如OPPO、vivo因为与诺基亚的专利诉讼,直接暂停了在德国市场的销售。
欧洲同样也是小米的重要海外市场,今年一季度市场份额约为19%,是仅次于三星、苹果的第三大厂商,远高于OPPO 4%的市场份额。对小米来说,如果遭受同样的打击,其后果也远比OPPO、vivo更大。因此,事实上小米在海外市场的行动也更加谨慎。
例如其在合作伙伴方面主要选择当地渠道,即使在中国市场小米已经十分擅长线上营销、销售,但在印度、欧洲和南美市场,小米依然以线下市场为主,选择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并且其供应链生态、管理团队也做到了本地化。
小米之所以逃过了诺基亚在欧洲的专利诉讼,也是因为其早在数年前就已与诺基亚达成了专利协议。
另一方面,产品端同样也是海外本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硬件产品和MIUI操作系统也进行本地定制化。总而言之,小米并不是简单地将在中国的做法复制到海外市场,而是为市场量身打造一个“本地版”小米。
在其他市场的成功也证明了小米这套逻辑的成功,最早成功的印度反而成为了那个“另类”。
对于目前小米造车尚未有明确进展时,小米需要拿出稳定的成绩,让市场恢复信心才行。无论小米在欧洲、非洲、南美市场表现如何,印度依然是小米最需要耐心的市场,也是其最好的全球化参照。
此时,“退”与“不退”?不是一道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需要雷军综合博弈后,所做的必考题,答案你觉得会是怎么样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