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玛尼坚:青春在烈火中逆行

无数次灾难险情中与死神殊死较量,让青春在水火之中无畏逆行。荣获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玛尼坚说:“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我们所有逆行而上消防员的殊荣。挽救生命,就是我们最大的意义。”


(相关资料图)

34岁的玛尼坚,现为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川南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三级消防长消防救援衔。他先后荣获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先进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数十个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

“我是一名藏族战士,去灾区,我能听懂藏语,而且我是老兵,有经验。”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玛尼坚递交请战书,申请赴玉树参加抗震救灾。

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后,玛尼坚和战友们看到,“原本三层高的楼,被地震从中间撕扯成了两半,另一边塌得只剩一层楼那么高”。玛尼坚回忆说,当时头顶就是摇摇欲坠的预制板,砖块、瓦片时不时砸在头盔上叮叮作响。由于救援空间非常狭小,玛尼坚和战友们只能徒手清理坍塌屋体,他的手指被裸露的钢筋划破,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救援。

在12天的抗震救灾中,玛尼坚与现场藏族同胞沟通,搜集救援信息,冒着余震和战友一起挖出11具遇难者遗体,营救6名被困者。

这是玛尼坚第一次执行特大救援任务,他感受到了消防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010年7月,青海省格尔木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袭击,玛尼坚再次主动请缨参加抗洪抢险。玛尼坚说,自己虽然已是“身经百战”的消防老兵,但由于处置洪涝灾害的经验不多,到达现场后只能做最基本的工作——装沙袋。铁锹不够用,他就和战友们轮流用。没有铁锹的时候他用手装,后来手磨得鲜血直流。

也正是那次抗洪抢险,让玛尼坚认识到自身救援理论积累不足。很多人以为消防员只是救火,其实地震、山洪、泥石流、跳楼轻生、煤气忘关、戒指卡住手指等都需要他们救援。在玛尼坚看来,这些都要求消防员具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精通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具备良好心理素质。

初入消防队时,玛尼坚为了学汉语,从最基本的对话练起,对着录音机模仿发音,抱着字典一字一句读报纸、一笔一画练写字。一年后,战友们惊奇地发现,他不仅发音标准了,而且还写出了一手漂亮的汉字。

从刚到消防队时学习消防车驾驶技术、掌握消防车灭火出水操作技术,到2012年取得特种车驾驶员资格,掌握云梯车、举高喷射车驾驶技术,再到2019年经过培训取得舟艇、船舶驾驶证,玛尼坚不仅在水域、车辆事故救援领域小有名气,还取得全国消防救援队伍车辆事故救援中级合格证。

消防水带、消防绳是火场救援的常用器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成对接水带、绳索打结,玛尼坚抓住一切时间苦练。消防水带金属质地的接口笨重坚硬,消防绳又粗又硬,玛尼坚的手总是新伤摞旧伤,老茧也起了一层又一层。火场就是战场,为加强体能,每天训练结束后玛尼坚都再给自己“开小灶”,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杠铃推举……

“流的汗、磨的茧、受的伤多一些,多吃了些苦,荣誉也就多了一些。”他谦虚地说。入职18年来,玛尼坚始终冲锋在应急救援最前沿,共完成重大消防安全保卫任务1000余次,参加重大应急救援任务800余次,营救遇险群众150余人,在全国、总队、支队举行的各项比武活动中,多次获奖夺魁,为集体赢得荣誉。

消防员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蓝朋友”,不仅因为他们身着“火焰蓝”制服,更因为各种危险和灾情发生时,他们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逆行者”。

2020年1月13日,西宁市南大街公交站附近突然发生路面塌陷,现场高压电线纵横交错,地下水管爆裂,玛尼坚不顾随时可能二次塌陷的危险,先后8次进入地下20米坑洞,经过36小时奋战,和战友们营救出多名被困群众。

2022年5月6日,西宁市青剧影城发生火灾。玛尼坚携带救生器材,顶着高温辐射,冒着钢架垮塌的危险,进入浓烟区搜索人员,迅速疏散群众,但举高车架设的水炮阵地又无法控制内部火势蔓延,玛尼坚带领4名攻坚队员在水枪掩护下5次深入火场内部,扑灭零星火点30余处,成功阻止了火势蔓延。

消防员没有下班时间,也没有双休日。玛尼坚说:“虽然生活有时候会比较枯燥,但是它教给我更多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责任的担当。”

因为常年超负荷训练,玛尼坚患有严重腰肌劳损,疼起来连床都下不了。几年前,玛尼坚又被发现膝盖有积液。

历经18年的消防生涯,玛尼坚说,“能挽救生命于水火之中,对我来说就是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玛尼坚从来报喜不报忧,但家人对消防员工作的辛苦和危险心知肚明。“我不需要你感动我,我只希望你每次任务结束后能平安归来。”这是妻子对玛尼坚最大的期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