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科技特派员,从幼蟹管护、饲料配比到养殖环境管理,都有他们提供保障。”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养殖户李达对发展幼蟹养殖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自“科特派”24小时的跟踪服务。
【资料图】
水阳镇被誉为“中国幼蟹第一镇”,全国每7只幼蟹,就有一只来自水阳。由于今年入春气温升高、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不少养殖户心里“七上八下”。“夜里睡不踏实,生怕幼蟹对环境不适应,导致‘夭折’。”李达介绍,2月底他们把自己的苦恼反映给“科特派”后,立刻得到了“科特派”第一时间的“把脉问诊”。
水阳镇科技特派员唐八一等人,深入各家养殖基地,实地察看了解水体、幼蟹等情况,结合气温走势,给出“药方”对症下药。对共性问题,召集当地养殖户们“集体会诊”:较高温度容易导致螃蟹病害较多,接下来一两个月要在持续给水体、塘口消毒杀菌的同时,注意纤毛虫的防治。建议饵料中再提高36%高蛋白配比,保证春季螃蟹成长的营养需求。
4月中旬,水阳镇养蟹大户葛其寿正在自家池塘边,指挥工人将伊乐藻移植到养殖塘的水底。“伊乐藻能净化水质,鱼和蟹也都爱吃它。”葛其寿表示,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会加速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污染。大面积种植伊乐藻是“科特派”建议的进行养殖尾水生态治理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污水治理是养殖户关心的大事。“紧盯关键、解决问题,坚决把服务送到最需处。”“科特派”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以问题为导向,“科特派”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该地先天水域优势好,可以在充分发掘养殖池塘自净能力,加强原位修复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提升河沟异位尾水净化能力。“我们在岸带、浅水区移植沉水植物金鱼藻、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复合型水草。”葛其寿介绍,在不宜水草生长的深水区设置凤眼莲生物浮床,利用其极其发达的根系吸附氮磷,同时投放滤食性的鱼、螺贝类等,构建了生物浮床—滤食性鱼类—沉水植物—螺贝类的立体生物净化系统,净化后的养殖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清澈,可循环使用,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
“科特派”的保姆式帮忙,助力了水阳镇幼蟹产量节节攀高。目前该镇年产量约7000吨,产值约3.5亿元。
为农业生产“量体裁衣”制定方案
海南岛的风总是湿漉漉的,混着热辣的阳光格外让人觉得黏腻。“这是我们专门为海南‘量身定制’的新品种——西兰薹。”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占省拿起一支茎部细长、头戴西兰花“帽子”的蔬菜介绍,“再过几个月,这里更多的摊位都会售卖西兰薹。”
“西兰薹就是为填补夏季蔬菜市场供应空缺而设计的。”李占省说。海南夏秋台风频发,蔬菜种植与收获受到影响。以喜冷凉的西兰花为亲本的西兰薹,可以在五指山等海拔较高的地区种植,巧妙地避开台风的影响。
有西兰花,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定制”西兰薹呢?李占省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了当地的市场需求:西兰花能在高海拔地区种植,但当地居民们不喜欢,卖不出去,再干也是枉然。“得给西兰花找个‘对象’。”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爽脆多汁的芥蓝引起了李占省的注意。自此,一个为当地市场量身打造、由西兰花与芥蓝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应运而生。
在制定农业生产的方案时,市场需求是许多青年科技特派员要算好的经济账。这经济账的学问,往往藏在细节处:交通方便的葡萄园,篱架设计常常是1.8米高,方便游客观光采摘,那位置偏远的葡萄园呢?“不如设计得最适合工人采摘,以此提高经济收益、工作效率。”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天津试验站站长黄建全的方案是把篱架降低0.3米,小小的物理距离,最终换来的是果农不小的经济收益。
林下套种食用菌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具体在什么树下种什么蘑菇最划算?北京农学院教授张国庆为北京昌平十三陵镇茂陵村的种植户定制了套种栗树蘑的方案。效果是实现了增收,还提升了李子品质。
让农民吃上科技红利
广西东兰县武篆镇中和村村民陈语堂,在东兰县团长、广西河池市蚕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廖先谋的帮助下建立了家庭农场。陈语堂有200亩桑树,廖先谋运用桑枝叶畜牧家禽饲料化技术,把养蚕剩余的桑叶做成鸡鸭饲料。一年下来,每亩桑树增收近300元,而用桑枝叶喂养的灵山鸡、瑶鸡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每斤价格多卖10元。吃到科技红利的陈语堂对“师父”廖先谋连连夸赞。
既帮助农民鼓口袋,也帮助他们富脑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是科技特派团的目标要求之一。
贵州剑河县磻溪镇高坝村村民彭在植,这两年从养殖转行种丹参。第一次种,没经验,种上之后发现成本很高,尤其是除草,不到100亩地除草人工费近10万元。
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生物环境、土壤、水、海拔等条件,制定了解决方案,建议利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除草成本,还协助彭在植申报“定制药园”。由于“定制药园”在选址、种植规模、品种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专家们对项目申报的流程、实施内容及合作社发展前景做了详细分析,并出具权威报告,还帮助建立药材质量追溯体系。跟着专家做表格、填数据,彭在植开始入门了,他懂得了要利用政策条件发展产业,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质效。
为了让科技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民,不少科技特派团建立了线上沟通机制。贵州务川团建了若干个微信群,将相关部门、专家、乡村干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全部纳入。“在海拔900米到1200米的地方,移栽哪种花卉可以存活?” “昨天下村开展服务,发现部分李子树的叶子蔫了,请专家们帮忙。”微信群里,一个问题抛出,随即便有专家“接单”解答。单次线下培训只能容纳几十人,线上问答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农民们纷纷点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