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今日热议:【家在绿水青山畔】信阳市固始县孙滩村:绘就强村富民新画卷

阳春三月,柔和的微风吹拂着大地。豫西南的大山深处,长江河畔,信阳市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坐落于此。艳阳当空,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庄尚还留着料峭的春风,给人带来一丝凉意。


(相关资料图)

在孙滩村的服装加工车间内,张建萍正拿着一件已经完工的儿童短裤进行质检,过一会儿,她还要去参加村里艺术团表演的彩排。下午三点,张建萍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便匆忙地收拾东西离开了车间。不一会儿,她已经换好表演服,出现在村庄另一侧的民俗文化大舞台上。

“现在我不光能在村里就业,还能在村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彩排间隙,谈起如今的生活,张建萍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孙滩村的服装制衣厂内,张建萍正在对成衣进行质检(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建在支部上的车间

“我就是这个村的人,每天骑着电车来上班,5分钟就到了。”服装车间里,已经完工的成衣如小山一般堆放在桌子上,工人正在对成衣进行质检、贴标、打包,张建萍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告诉记者。

信阳市固始县孙滩村,建在支部上的服装厂(央广网发 韩姗姗 摄)

2017年,孙滩村通过招商引资,在村里成立了服装制衣厂。自从服装厂落地之后,张建萍便开始在这里工作,负责对成衣进行质检和贴标,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在服装制衣厂整洁明亮的办公楼里,孙滩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喜告诉记者,公司生产服饰主要销往欧美及日本等国,6年来,生产总值达4亿余元。目前,整个办公楼共有60余名工人在此就业,都是村里的村民。

“为什么非得是一个服装厂呢?”走在车间里,王文喜说,“当时我们村‘就业没平台,赚钱没门路’,我们就想引进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给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一个工作岗位。”

“这可是建在支部上的车间。”王文喜笑着说。为了消除企业在厂房建设、招工用工等方面的顾虑,让企业满意落户,村两委建立了6层的现代化办公楼,除了二、三层用来作孙滩村党群服务中心使用之外,其余楼层均提供给服装厂免费使用,不仅能“近距离”为企业提供帮助,还探索了村企联建、工作联动的发展模式。

随着服装厂不断的发展壮大,如今,建在孙滩村支部上的服装厂成为了公司的“总部”,生产车间扩展到了城关、黎集、陈淋子镇镇区等多个乡镇,不仅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其他村镇共300余人就业务工,每月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

“扛起锄头能种地,穿上行头能演戏”

下午三点半,孙滩村被喜庆欢快的锣鼓乐曲环绕着。远处,两名妇女急匆匆地走来,和在路边站着的王文喜打了招呼后,就赶忙往一个方向跑去。“那是隔壁村的人。”王文喜笑呵呵地向记者解释道,“听到音乐响了,就赶来看表演的。”

在孙滩村的另一边,张建萍所在的三土艺术团已经开始了表演,民俗文化大舞台上,挑着花挑的张建萍踱着小碎步,与同伴配合,整齐地完成了翻身、旋转等高难度的技巧。舞台下,老人、小孩们分散坐着,边晒太阳,边观看着台上演员的表演。

孙滩村民俗文化大舞台上,张建萍正在参加三土艺术团的表演彩排(央广网发 韩姗姗 摄)

2013年,孙滩村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三土艺术团,对当地花挑舞、咳子戏、民间小调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创作,继承和弘扬了固始的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乡风文明建设得以发展。

“每逢节日和村里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我们都会出来演出。”阳光下,刚刚排练完的张建萍对记者说。随着演艺水平不断提高,这支村级文艺表演队伍不仅获得了多个奖项,甚至还走出国门,远赴国外进行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固始的非遗文化。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王文喜说,“我们村里的人要‘扛起锄头能种地,穿上行头能演戏’。”

在孙滩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层的建筑里容纳了村史馆、非遗展览馆和老电影收藏馆等各类文化展馆。王文喜告诉记者,村史馆里都是村里人留下的农耕工具、生活用品等“老物什”;非遗展览馆里陈列了固始花挑、旱船等非遗展品;老电影收藏馆里收藏了400多台放映机、3000多部老影片……

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乡风文明建设为美丽乡村铸魂,张建萍的生活只是孙滩村村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大山深处、长江河畔,美丽乡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孙滩村正在奋力绘就一幅强村富民的新画卷。

标签:

热门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