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文物古建筑终于有了它们专属的“医院”。为促进文物建筑保护事业发展,更好地防治文物建筑生物病害,提升省文物建筑保护的综合科研水平,河南省文物局依托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设立了“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登封综合科研基地”。这是我国文物界唯一的文物建筑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基地。
文物古建都可能会受到哪些生物病害的侵扰?哪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防治文物古建生物病害?在治理病害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
文物古建筑,“病”起于生物
【资料图】
人会生病,文物古建筑受到生物的侵害同样也会“生病”,这种因生物侵害导致古建筑木构件受到破坏,威胁古建筑安全的现象就是古建筑生物病害。
原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杜启明介绍,古建筑生物病害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以灌木、杂草为主的植物类病害;二是以霉菌、真菌为主的微生物病害;三是以鸟类、老鼠为主的动物类病害;四是以白蚁、蠹虫、天牛、土蜂等为主的昆虫类病害,这也是对古建筑危害最大的生物病害。
不同类型的生物病害对古建筑木构件的损害存在不同表征,比如昆虫类病害中的白蚁,以木构件为食,对木构件本身进行蛀食;霉菌则以木构件为培养基,导致木构件的腐朽;而土蜂则将木构件咬碎成木屑,将其作为它的蜂巢。
由于生物种类和活跃程度与区域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生物病害的分布也有差异。通常而言,潮湿温热的南方受霉菌、苔藓、白蚁等侵害较多,而相对干燥寒冷的北方主要以天牛、土蜂的侵害为主。
给古建筑看病,该怎么治?
在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研专家也逐渐积累了一些针对古建筑生物病害的“治疗方法”,杜启明将其总结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外围防线,主要从大环境上进行抵御。比如在古建筑周围挖沟撒药,防止白蚁侵入;或利用拒雀网和超声波等工具,防止鸟类及其带来的真菌的侵害;同时在古建筑的展示利用过程中,限制开放时间和游客流量。第二道防线是提高古建筑自身的防御能力。比如在木构件表面涂上防腐的桐油;维修古建筑时,将新配构件用防腐、防虫药水浸泡,烘干后再使用。第三道防线则是直接控制小环境,对出现病害部位的生物进行灭杀。比如针对白蚁、霉菌等,采用抹药或浸泡的方式灭其根部。三道防线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防治生物病害的最好效果。
尽管古建筑生物病害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杜启明仍然坦言存在较大的难点。这主要在于它的微观性。监控设备尚且能对鸟类等发挥作用,但微观世界的微生物却是防不胜防,而鸟类、昆虫、游客甚至工作人员,都可能给古建筑带来霉菌等微生物。目前,对微生物的防治主要依靠取样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但人力不足导致取样时间间隔被迫放大,还是给病害发展留下了空间。杜启明表示:“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东西,是我们眼睛都看不到的敌人,但是它们造成的后果确实是让我们感到很棘手。”
“医院”落地,助古建筑“延年益寿”
文物建筑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基地可以被看成是古建筑的“医院”,这家“医院”之所以选址河南,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南地处南北气候分界线,气候上综合了南北东西的特点,古建筑的生物病害也同样具有综合性,正是在河南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生物病害,才让这一“医院”最终落地河南。
文物建筑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基地的目标,是要对不同种类的生物病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研究,对古建筑生物病害进行治理,让文化遗产“延年益寿”。在治理古建筑生物病害时,需要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不能够对木构件的特殊外形、表面的彩绘与雕刻造成损伤。
目前,我国对于古建筑生物病害的防治已有相对成功的经验,苏州园林、东莞可园以及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古建筑的防治成果都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杜启明表示:“生物病害的治理是比较棘手的事情,在对它进行治理的时候,一定要从长远考虑,从大处考虑,这样才能够提高文物保护的安全性。”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编辑:罗江 马千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