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全球速递!海星再现胶州湾威胁贝类养殖 海星为何不请自来?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去年,山东青岛胶州湾海域出现大量海星——多棘海盘车,给贝类养殖造成了重大损失。日前,胶州湾海域贝类养殖区内再次海星激增,还首次大规模出现“白泥蚂”(经氏壳蛞蝓),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连续两年大量聚集,海星要在这里“扎根”了吗?它们为何被渔民们称作“海底蝗虫”?清理捕捞会威胁海星种群吗?这些海星能不能被利用起来?


【资料图】

海星“扎根”了吗?

我们平时所说的海星,一般指的是海星纲生物的总称,而多次“组团”入侵胶州湾的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海星——多棘海盘车。

此次经专家实地及出海潜水采样调查,胶州湾红石崖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0-15只/平方米,胶州湾中南部海域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7只/平方米,其余养殖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星分布。专家研判,当前海星已对胶州湾贝类养殖生产造成危害且有蔓延趋势。

它们为何而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光涛介绍,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养殖区吃的多:“现在来看,最直接的原因是摄食性的聚集,这个地方吃的多,海星就跑到这里来。可能其他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海星的繁殖及幼体期存活率等一些因素也会导致种群的增加。”

多棘海盘车在吃东西上“不挑食”,狠起来连同类都吃,但是,却不懂节约,“眼大肚子小”,过量摄食,杀死的比真正吃掉的多。

张光涛介绍,多棘海盘车的大量聚集一般会因食物耗光而结束,聚集有周期性,吃完就走,但是,胶州湾海域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大量海星聚集,值得关注:“现在胶州湾的情况是贝类量太大,而且,每年还会投苗,所以,食物充足。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海星在这里是可以完成种群补充的。”

张光涛说,2007年的海星聚集,当时以较大个体为主,而且只持续了一年。但是,去年和今年发生的海星聚集,有很多小的海星个体,而且,虽然规模有所降低,但是已经连续两年发生了:“我们现在研究的结果和观点是,这种连续的发生是个危险信号。现在看起来,很可能不会像其他食贝海星一样,暴发一年然后就消失。这样的话,一些工作就从应对短期、突发现象变成应对常态化灾害了。”

海星聚集危害难应对

海星被渔民们称为“海底蝗虫”。除了食贝海星可能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外,也有的海星吃珊瑚,危害珊瑚礁。

海星繁殖能力很强,在幼体期可以无性繁殖,而且,一旦到了成体期,天敌就比较少了,种群扩增的能力非常强。除了捕捞,张光涛指出,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对海星的聚集危害都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现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等发现海星暴发后,把它们捞上来。但是,预防还很难能做到。放地笼也只是一种清除手段。要想预防,还是要从它早期种群补充时就开始做。比如,知道其幼体在某些地方存活率特别高,可对那些地方进行生态修复等。”

为何不将海星利用起来?

这样的捕捞,会让多棘海盘车陷入种群锐减的境地吗?

张广涛表示,这个倒不会。

既然海星多了,我们就不能利用利用海星吗?比如,它们缺少天敌,那我们人类多吃点行不行?对此,张光涛指出,海星可以吃,但是,可食用的部分主要是它的生殖腺,含有轻微毒性,建议少吃。

因为海星在某地的聚集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不知道会有多少,也不知道哪一年会有,所以,对它们的利用方式现在还很不成熟。“如果想从根上治理,还必须要搞清楚它们的繁殖习性。”张光涛说。

监制:白中华

记者:刘飞、王伟

编辑:彭毓姬、马露丝

标签: 多棘海盘车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