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全球公司巨头轻装上阵 大公司拆分重组拉开序幕

一个属于大企业主导的时代,或许要成为过去时了。一周之内,世界三家大企业前后脚宣布要分家。电子大亨东芝、保健医疗巨头强生、电气传奇通用,三家发展超过100年的全球公司巨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轻装上阵。

眼下,虽然不乏科技企业依然执着于并购与垄断,但在快速变幻的科技浪潮里,过去大而全的庞大企业帝国也许已不适配,毕竟做大做强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三家只是拉开了大公司拆分重组的一个序幕。

百年巨头一朝分拆

小公司总想做大,大企业却想“变小”。上周,美国老牌巨头通用电气宣布拆分为三家公司,将分别专注于能源、医疗保健和航空。有着129年历史的通用电气,曾经是美国最有价值的公司和美国商业力量的象征。

11月15日,通用集团方面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公司计划在2023年初免税拆分GE医疗,成立一家以精准医疗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另外将现有GE发电、GE可再生能源和GE数字集团三大业务合并,计划在2024年初免税拆分,组建以引领能源转型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完成这些交易后,GE将转型成为一家以航空为核心业务的公司,聚焦打造未来航空。

就在人们还在为百年通用电气的大分家感到唏嘘时,美国另一家医疗巨头强生公司也宣布了分拆计划。强生称,为实施更具针对的业务战略并加快增长,将把其消费者健康业务拆分成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与原有的医药业务分开。

强生公司表示,拆分以后,新的强生公司将依然是多元的制药和医疗设备企业,而新的消费者健康公司更专注于消费品领域。这两家公司所辖业务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预计分别约为77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成立于1875年的日本商业巨头东芝,也决定分拆为三家公司:一家注重新能源和基础设施,一家专注硬盘和半导体业务,另一家专注于闪存芯片的生产。

如此大规模的重组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是不寻常的。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能源和电子这两类面临拆分的业务非常不同,电子设备业务的商业周期要比基础设施业务快得多,而且电子设备业务需要大量投资

经过商议,这一拆分方案可能在明年3月的特别股东大会上获批。根据重组计划,东芝计划在未来两个财年向股东返还1000亿日元。东芝公司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新公司的分拆和上市目标将于2023财年下半年完成。

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对于此次分拆的原因,东芝方面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次分拆是为了提升股东价值。新计划可以“解锁每个业务的价值”,以及“增强股东的选择”。

但路透社的报道指出,这家成立146年的公司陷入一场又一场的危机。2015年,东芝曾经历了会计丑闻,时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的田中久雄(HisaoTanaka)将东芝利润夸大超10亿美元并于随后离职。自此以来,公司已经裁掉了数千个工作岗位,并出售了大量业务。

2017年,为了避免摘牌,东芝从海外30多家机构中引入了54亿美元资本,其中就包括ElliottManagement、ThirdPoint等对冲基金。此后,管理层与海外股东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占据着媒体的头条。今年4月由英国私募股权集团CVCCapitalPartners提出的初步收购计划也未有进一步进展。

事实上,东芝自身的业务调整一直在进行中,今年9月底,东芝就曾关闭位于大连的一家工厂,而大连是该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生产中心。

而通用的拆分则是源于高负债的困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经营不善,其负债大幅增加。在向政府寻求紧急援助之后,通用电气逐渐剥离了公司大部分的金融资产,并削减公司主业之外的其他业务,专注工业制造本业,缩小债务规模。

拆分的一大好处正是提高公司航空业务的估值。路透社报道指出,通用为波音和空客提供喷气飞机发动机,但其估值却受到金融业务负债的影响,如果剥离出来,单独估值可能超过千亿美元。

此外,通用分拆背后还有激进投资者的身影。比如早在2015年就入股通用的尼尔森·佩莱兹,他很早就鼓励通用从金融业务脱身,扎根工业领域,并支持通用转型。

与东芝与通用的提升公司价值不同,强生的分拆或许更多是为了“避嫌”。年来,由于明星产品爽身粉被指控有致癌风险,强生公司一直诉讼缠身。华尔街日报表示,强生拆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用消费品业务面临诉讼,将承担高额债务,与快速发展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业务大相径庭,影响了集团的整体估值。不过,强生表示,公司拆分与大量诉讼及子公司破产无关。

大势所趋or大浪淘沙

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兴起,工业制造、能源等传统巨头正试图跟上时代转型的步伐,重振雄风,巨头业务转型甚至是拆分重组都并不罕见。从杜邦、西门子、霍尼韦尔到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以及ABB等行业巨头,都启动了或大或小的分拆动作。

而在他们之后,英国葛兰素史克和美国辉瑞计划明年分拆他们的消费者健康业务,法国赛诺菲也计划剥离其消费者业务。

传统巨头纷纷选择轻装上阵,但也有新兴巨头仍在执着于扩张与并购。比如现在改名为“Meta”的Facebook、亚马逊、谷歌等等。

一年多前,芯片巨头英伟达公司准备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软银集团旗下的半导体设计与软件公司ARM,并计划在2022年3月前完成交易。

不过,上个月,欧盟委员会在官网发布新闻稿,宣布委员会已经对英伟达对ARM的并购案展开深入调查。新闻稿中称,委员会担心并购ARM后,具备动机和能力的英伟达将限制其竞争对手使用ARM的技术,最终形成半导体芯片价格上涨、消费者选择减少、削弱创新等负面影响。

相比起英伟达,另一家芯片公司AMD的收购进程相对顺利。在宣布收购赛灵思消息一年后,AMD称这笔交易预计年底完成。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大,对其业务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企业能够享受规模效应、学效应以及相关领域的协同效应等诸多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愿意做大做强。

“但这也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安光勇表示,很多企业做大时,也会逐步往非主营业务方向扩展,而这些对于其主营业务,或细分领域的发展并不能带来更多协同效果。而且随着企业变大,其管理制度、应变机制、反应能力、对市场的灵敏度等会逐步失去其灵活,变得越来越慢。

安光勇进一步指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有很多企业在内部孵化新的业务,摆脱母公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想孵化元宇宙、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时,其母公司的企业文化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通过拆分等方式,一是可以避免这些母公司的负面影响,二是也有利于融资等各种活动。

而美国投行威廉·布莱尔公司高管尼克·海曼认为,企业集团的时代结束了,在数字经济时代,行动快速和灵活的企业更具优势。

标签: 全球公司巨头 大公司 拆分重组 科技企业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