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骨科医疗器械集采尘埃落定 骨科器械企业股价“过山车”

随着周二的骨科医疗器械集采尘埃落定,行业相关企业在两个交易日股价经历过山车行情。截至周三收盘,迈瑞医疗(300760.SZ)股价大跌3.5%,威高骨科(688161.SH)股价大跌5.6%,大博医疗(002901.SZ)股价大跌4.5%,三友医疗(688085.SH)股价大跌6.5%,微创医疗(0853.HK)港股股价大跌7%,春立医疗(1858.HK)港股股价大跌16%。

在骨科领域,目前国际市场前五位由国际厂商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施乐辉、美敦力占据,其中四家把持了中国骨科领域的主要市场。集采后国产骨科医疗器械是否会取代进口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

跨国企业大部分产品尚未国产化

最新的人工关节国家集采结果公布后,整体降价幅度超过80%,髋关节价格从3万多降到几千元。业内表示,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未来创新和国产化将会成为骨科医疗器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史赛克中国区CEO马敏在日的一场医疗创新峰会上表示:“集采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未来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因素将成为关键,非集采的创新产品也会呈现爆发式的成长,这也将推动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

马敏强调,现在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已经开始接受国产产品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这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成功的标志之一。

某全球排名前五跨国骨科医疗器械厂商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所谓的国产医疗器械应该指的是中国生产制造的医疗器械产品,未来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商把生产本土化。”

上述人士认为,随着集采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为降低生产成本,本土化生产将是厂商必须要走的道路。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包括美敦力、史赛克、捷迈邦美在内的国际厂商虽然都在中国拥有生产制造基地,但是大部分产品仍未实现国产。

“过去跨国医疗器械企业没有看到国产化的紧迫和必须,现在带量集采后,市场格局一定会发生变化,但短期内大多数企业可能仍持观望态度。”另一家全球排名前五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骨科项目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跨国骨科医疗器械巨头中国产化率较高的厂商包括捷迈邦美,该公司在中国设有三个工厂,分别位于北京、浙江和江苏。主要致力于研发设计、生产并向市场提供骨科关节重建产品,运动医学、生物型、肩肘及创伤产品;脊柱、骨康复、颅脑颌面外科产品等。

另据公开信息显示,史赛克早在2008年就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生产制造基地,不过在2017年变更了经营范围。变更前该工厂生产加工一类6810矫形外科(骨科)手术器械,不过变更后的生产产品未详细描述。此外,强生、施乐辉也在苏州工业园区设有生产基地。

不过跨国医疗企业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尝试也有很多失败经验。比如早在2007年,美敦力中国就与国内医疗器械商山东威高合作成立美敦力威高骨科有限公司,希望通过成立合营公司来实现更多产品的本土化,将更多骨科器械产品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但这一合资公司最终于2012年提前解散。2012年,美敦力收购国内高耗值企业康辉医疗,迈出中国国产化的重要一步。

外企积极尝试新制度

伴随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不断增长,为推动医疗器械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相关部门正在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加速落地,未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外包服务(CDMO)行业有望得到进一步规范。

目前,包括美敦力在内的业内厂商都在积极尝试新制度下的商业模式。通过这种制度,有望大幅降低医疗器械企业和产品生产的成本,并推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整体进步。

上海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运动医学的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左右,我国关节镜手术数量和技术目前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未来在运动创伤、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和运动处方等方面,在植入物耗材、相关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都将迎来发展机遇。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CEO王彬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欧美,我国医疗器械发展较晚,中国的CDMO商业模式经历了3年市场消化的时间,认可度逐渐提高,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年来,全球医疗CDMO市场规模加速扩张。网上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千亿美元,预计2020年至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4%。美敦力、强生、BD等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从成本控制角度,都选择逐渐剥离自身生产负荷,转而采用委托合同生产模式。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CDMO市场发展差距巨大。王彬彬透露,在发达国家,CDMO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比例达到70%,而中国CDMO的比例仅为1%,仍处于起步的阶段,缺失具备从研发、生产到取证上市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台。

“无论是对于高端医疗器械初创企业还是大型企业而言,如何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提高产业化效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彬彬表示。

不过跨国医疗器械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国内委托第三方外包服务期还较难实现,需要先建立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主要是建立起创新者与代工方的信任。”一位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业务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标签: 骨科医疗器械 骨科医疗器械集采 股价过山车 跨国企业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