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 粮食收获环节损失仅次于消费环节

每年我国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损失粮食700亿斤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于建设无形良田

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粮安工程、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依然严重,减损任务艰巨。

近日,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不过,相比“舌尖上的浪费”,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却鲜为人知,但同样触目惊心。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

粮食收获环节损失仅次于消费环节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等于建设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粮安工程(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依然严重,减损任务艰巨。粮食收获、农户储粮、粮油加工和消费等环节损失较为集中,其中个别环节损失率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说。

“有关研究表明,产后损失中收获环节的损失仅次于消费环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武拉平团队在全国28个省(市、区)对近5000个农户的粮食收获环节损失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小麦的人工收获损失率为5.87%,高于分段半机械化收获损失率(5.39%)和联合机械化收获的损失率(4.28%),水稻的人工收获损失率(2.84%)略低于分段半机械化收获的损失率(3.28%)和联合机械化收获的损失率(3.84%)。

这些损失的粮食,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根据《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水稻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应小于或等于3%、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应小于或等于2.5%;小麦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应小于或等于2%(黄淮海地区小于等于3%)。目前水稻和小麦的机械化收获环节损失率均超过3%。此外,大部分种植户现在不进行粮食的捡拾,我们的调查显示,仅有30.45%的农户进行捡拾。”武拉平说。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可降低收获损失

在收获时节,如何降低收获损失?社会化农机服务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显示,全国冬小麦机收率达97%,但受土地规模狭小的影响,大型高效率收获机械的普及还不够,中小型收获机械的损失率相对较大。水稻和玉米的机收率近年来不断提升,2019年,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突破80%,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但联合收获所需的联合收割机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单独购置、维护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农户作业技术水平也相对不高,因此购买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收获效率和作业质量的有效方式。”武拉平说。

近年来《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率,降低收获损失,武拉平建议,首先降低土地细碎程度,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联合收割机展开作业,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收获损失率。

“其次,推进农机转型升级,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联合机械化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另外,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从粮食主产省开始,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农机驾驶员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比如对其进行水稻收获中割台高低、小麦收割中收割机风门大小等的培训。”武拉平说。

同时,他建议要完善制定社会服务的契约内容,推动将田间收获的最高损失纳入服务样本合同条款,增强农机服务供应商爱粮节粮意识,降低收获环节的损失。

“建议以村为单位组织一定劳动力进行粮食捡拾。粮食的损失也意味着耕地、水资源的浪费,地方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补贴或支持措施,鼓励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地),以村集体或合作社为主体组织相关劳动力进行粮食捡拾,尽可能减少粮食损失。”武拉平说。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需从全链条着手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包括农户收获、储存、粮食收购、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因此仅仅依靠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降低收获损失还不够。那么,其他各个环节该如何发力才能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呢?

“在农户储粮环节,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以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在粮食收购环节,建设产后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在粮食储运环节,开发推广安全储粮技术;在粮食加工环节,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以减少损失;在粮食消费环节,强化节粮减损宣传,营造爱粮节粮的氛围。”王宏说。

他建议,从3个方面加强完善节粮减损。

第一,完善政策措施。将节粮减损纳入拟议中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强化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体系机制。积极探索制定粮食产后减损工作指导意见,统筹各类相关主体,建立科技特派员支持基层的模式,从技术研发应用、宣传教育、标准规划、管理机制、投资引导等方面,指导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减损工作。构建粮食产后损失评估监控体系、节粮减损宣传教育体系、技术研发体系和成果推广体系,培养专业化的粮食减损技术创新研发队伍,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二,提高设施水平。促进谷物收获机械提升技术和性能,做好农机配套服务。支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农户科学储粮。加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在重点物流节点建设高水平中转仓容,实施老旧粮仓改造升级。

第三,强化技术攻关。研发新型谷物收获机械,开发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继续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服务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开展粮油口感、精度和营养品质、健康食品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粮油加工业技术标准体系。

相关链接

8%的粮食在储藏环节损失掉

据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媒体调查发现,粮食收获后,一些农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农田地头搞“地趴”式储粮三四个月,等到价格合适再出售。这种储藏方式容易导致粮食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损失。除了农户,部分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经纪人的储粮设施也很简陋,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

为此,湖南省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岳文等建议,各地科技、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宣传与技术辅导,提高农民安全储粮意识,引导农民安全储粮,给农户传授科学、先进、合理的家庭储粮技术。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建议继续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中央、省级财政多提供匹配资金,尽量减少农民购买成本,并通过粮食部门定向监督,确保“专仓专用”。

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柳芳久建议,要根据不同区域、各类粮食具体情况,尽快研发出简便安全、适应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粮仓,仓型大小应以当地户均粮食产量为依据,避免出现粮仓大小不适用问题。

标签: 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