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余科研人员集体离职调查:有多少待解谜团
核能业界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90余名科研人员选择集体辞职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他们希望把目前的科研成果通过科创板进行快速产业化。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核安全所”)90余人集体离职的消息,不仅引发外界关注,在中国核能业界也掀起了一阵激烈的反响。
7月21日,中科院网站发布消息称,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目前尚未有定论。
关于“集体辞职事件”,核能业界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中科院核安全所新型核反应堆研发的方向,以及在整个业界的定位上。这个新型核反应堆,就是中科院核安全所正在研发的“铅铋冷却反应堆”——在该所俗称“核电宝”。
但多名业界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科院核安全所目前尚缺乏实战经验,使得该核反应堆未来难以进行工程化。而这或许是引发集体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辞职谜团
关于这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原因,在网上和核能圈里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这些猜测:待遇问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行更换保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新任院长刘建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不过,核能业界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90余名科研人员选择集体辞职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他们希望把目前的科研成果通过科创板进行快速产业化。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1年3月,日本发生福岛核泄漏事故后,国内专家呼吁重视核安全基础研究。在前后两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白春礼院士等领导持续推动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得以启动,吴宜灿研究团队负责“铅铋冷却反应堆”项目。同年9月,中科院核安全所揭牌,吴宜灿被任命为筹建负责人。
上述报道提及的“吴宜灿研究团队”,指的是FDS中科凤麟团队。
但中科院核安全所和FDS中科凤麟团队是否是同一个团队,根据目前已有的公开资料依旧难以确认。两个机构有各自的官网,但所长和团队创始人都是吴宜灿,且研究领域和方向几乎重合。
中科院核安全所官网是这样介绍中科凤麟的:中科凤麟始于1986年,主要从事先进核系统研发及相关安全技术研究,源于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以中科瑞华、中科超精、中科超安、中科石金等公司为技术产业化平台,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重点研究领域涵盖中子物理、先进裂变核能、聚变核能、核技术交叉应用等。中科凤麟的基础是多单位联合组建的“FDS团队”,现有核心成员600余人。
中科凤麟官网则在“团队概况”中这样介绍:凤麟核始于1986年,源于FDS先进核能与核技术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先进核系统研发及技术产业转化,是以中科超精、中科石金、中科瑞华、中科超核等公司为技术产业化平台的科技集团,重点方向包括核医学及应用、核能与核技术交叉应用、科技软件开发等。
从内容来看,中科凤麟官网中介绍的“凤麟核”和中科院核安全所有着高度的重合。而且,这两个官网的头图右侧背景建筑,均为中科院核安全所。
但是,7月22日,第一财经记者打开中科凤麟官网时发现,许多栏目无法打开。比如,“中科凤麟2020年~2021年招聘简章”一栏。
有趣的是,2019年10月10日,中科院核安全研究所官网也挂出了一条类似的招聘信息,只是名字叫“中科院核安全研究所·凤麟团队招聘简章”。
这条信息显示:在薪酬待遇方面,提供福利住房或周转公寓,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每年享受两次集中休假,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住房补贴+项目奖励+专项奖励+业绩奖励+成果奖励+年终奖励”制度,提供在职深造机会,待遇优厚。
有网友称:这批集体从核所离职的90多人,脱离了国家干部编制,转而成为中科凤麒团队的一员,分别加入中科凤麒、中科瑞华、中科超精、中科超安、中科石金等公司。
这几年来,中科院核安全所的人才一直在流失。中科院核安全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最近向媒体介绍,2018年,中科院核安全所人才队伍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但在2019年只有200个人,2020年90多人辞职后,剩下100多人左右。
7月21日,第一财经记者就此问题致电中科院核安全所相关负责人时,对方以“现在不方便接电话”为由挂断了电话。7月22日,记者再次致电对方,结果是电话无人接听。
至今,关于中科院核安全所和FDS中科凤麟团队的关系,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利益和得失
“中科院核安全所和我们常见的核安全并不一样。但是有了中科院核安全所以后,他们就先后做了放疗设备和小型核反应堆。”有业界知情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另有业界知情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所正在研发的这种核反应堆,原创并非是中科院核安全所,同时中科院核安全所对该反应堆的定位也不明确。“业界都知道,像这种新成立的所,要研发新型反应堆,同时要工程化,是不太现实的。”
按照中科院核安全所的设想,这种小型核能反应堆可以装在一个集装箱里,同时可以移动,未来在内陆上使用,提供能源。目前,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家电投等也在研发小型核能反应堆,并打算在海上使用,也就是海上核电站。
但第一财经记者从三大核电集团获悉,它们研发的小型核能反应堆技术都是基于多年来发展成熟压水堆技术,而非中科院核安全所研发的铅铋冷却反应堆。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工程化,中科院核安全所曾与其中两家核电集团洽谈过合作。但合作最终没有谈成。
关于合作失败,其中一个知情者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这是因为中科院核安全所自己的角色没有定位好。“作为研究机构,中科院核安全所要做的,应该负责的是这个核反应堆的概念设计,而不是整个产业链都要参与。所以,他们跟两家核电集团都没谈拢。”
值得关注的是,多名核能业界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铅铋冷却反应堆要工程化,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还有众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总的来说,这个被称之为‘核电宝’的小型核反应堆,何时研发成功并实现工程化,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他们中有人这样说。
和两大核电集团合作失败后,中科院核安全所到底有没有寻找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社会资本来把自己正在研发的小型核能反应堆项目进行工程化呢?这也是目前一个待解的谜团。
有观点认为,从国家产学研政策看,是允许研究机构开公司创业的,但研究机构如果有计划地把一批人策划到自己的公司,然后找一个导火索选择集体辞职,那么性质就变了。中科院核安全所作为国家的最高研究机构,到底应该怎样为国家核能发展服务,非常值得深思。
结合公开资料和第一财经记者的采访,在此次集体辞职的90余人当中,其中赵柱民、胡丽琴、胡菊萍等人是中科院核安全所在外成立的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时他们手下还带有一批人。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胡菊萍在至少7家带有“中科凤麒”四字的公司中担任法定代表人。另一家名为中科凤麒科技有限公司的则由海美特(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00%控股,后者的实际控制人是邹伟和蔡华春,并不属于其他中科系。那么,中科凤麒科技有限公司和其他7家带有“中科凤麒”四字的公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目前看来,这颗谜团中的子弹,还得再飞一段时间。
标签: 90余科研人员集体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