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地评线】桂声网评:“以体树人” 一所乡村中学的“逆袭密码”


(资料图)

“农村孩子也能踢出未来!”这是代表广西女足参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运动员梁海仙领奖时的感言,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梁海仙是广西桂平市白沙镇第三初级中学(以下简称“白沙三中”)首届足球班特长生,是校长郑长青用“魔法棒”点燃体育梦想的孩子之一。(11月18日 广西云-南国早报)

体育是人格教育的最佳载体。白沙三中曾经深陷困境,学生厌学、逃课现象频发,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校生人数锐减,俨然成为众人眼中的“问题学校”。然而,短短几年间,这里却实现了惊人的蜕变:生源持续回流,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西体育特色示范校,成为乡村教育“逆袭样本”。破局密码,正是“以体树人”的教育实践。校长郑长青深知,体育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以拼搏、坚持、团结的精神重塑品格,为迷茫的孩子注入生命力量。他带领团队完善设施、优化课程,让体育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养分。

以体育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将“短板”转化为“跳板”,白沙三中的逆袭绝非简单复制“体育特色校”模板。其核心启示在于,教育创新须扎根土地,找到本土资源与学生需求的契合点:这里的“体”,不仅有足球、篮球等常见项目,更融入了皮划艇、板鞋竞速等乡土运动形态;这里的“树人”,不是单纯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以体育精神滋养孩子的生命底色。对其他乡村学校而言,可复制的是理念而非形式,关键要回答:如何让体育回归育人本质?如何让教育与乡村文化同频共振?乡村教育振兴不必照搬城市模式,扎根乡土、激活在地资源,同样能办出“小而美”“特而强”的优质教育。

乡村并非教育洼地,亦可成为育人高地。将白沙三中的蜕变置于乡村振兴语境下,更显其深意。乡村“空心化”的本质,是年轻人与希望的双重流失。当城市学校以奥数、编程等特色课程争夺生源时,乡村学校靠什么留住孩子?白沙三中给出答案:用有温度、有力量的教育,让农村孩子看见更多可能。梁海仙代表广西站上全运会舞台,游泳队的小婷在省级赛事摘得铜牌,篮球特长生顺利升学……这些鲜活榜样传递着一个信号:农村孩子的未来,不止一条窄路。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打开更多成长通道。如今,周边家长争送孩子入读,不仅因升学有保障,更因这里教会孩子“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每个乡村孩子都蕴藏着无限可能,关键在是否有人为其点燃火种。郑长青手中的“魔法棒”,正是教育者的担当与智慧。他不等政策、不靠拨款,硬是将47亩鱼塘改造成皮划艇基地,荒地变身训练场,用“以体树人”照亮乡村教育的希望之路。我们呼吁更多“郑长青式”教育者涌现,以“以体树人”理念书写生动教育故事,促成学生体魄与人格的双向成长。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而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正是这样深植于乡土的泥土,在拼搏的汗水中淬炼闪光。

标签: 实况网 热点资讯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