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吹狗哨式虐待” 源于社会心理学,是一种隐蔽的心理操控和情感虐待方式。以下是具体介绍:
名称由来:该名称借用了训狗的比喻。训练者通过特定频率的狗哨声,能让狗形成条件反射并遵从指令,而这种哨声人耳听不见。“吹狗哨式虐待” 中,施虐者就像吹响了只有受害者能 “听” 懂的哨子,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或暗示,向受害者传递具有伤害性的信息,而周围人往往难以察觉。
表现形式:
隐性贬低:施虐者通过貌似无害、关心甚至夸奖的语言,隐含地对他人进行贬低。比如在亲朋好友面前,故意强调伴侣 “过得自在最重要,根本不需要那么拼命”,表面是赞美,实则给伴侣贴上 “没有追求” 的标签。
好人坏人模式:施虐者利用表面的宽容、关心或无辜态度,将对方的正当情绪表达扭曲为 “情绪化” 或 “无理取闹”,从而把矛盾转嫁到受害者身上,强化自己的 “好人” 形象。例如同事不提供完整项目信息,却在会议上用 “好意” 的语气说受害者 “别着急,慢慢弄”,让受害者显得难以合作。
为了你好模式:施虐者通过貌似体贴、关心的行为,实则暗含指责或贬低,将负面影响掩饰在 “为了你好” 的伪装之下。比如伴侣私下嘲讽对方一吃就胖,聚餐时却主动给对方夹菜,还提醒 “别纠结长肉的事情”,暗示对方对体重的纠结和缺乏自控。
“吹狗哨式虐待” 这一概念在网络上逐渐流行,用于描述那些隐蔽的情感操控行为,提醒人们警惕人际关系中看似正常却暗藏伤害的互动模式。
标签: 吹狗哨式虐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