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川北医学院美育项目组紧扣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以“转观念—强融合—全浸润”为思路,结合医学生成长特点,将美育融会贯通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周期。经过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川北医学院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不断提升,大学生合唱节目《如愿》荣登央视,多部原创医学题材文艺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西部学校音乐周展演、四川省大学生音乐创新大赛和艺术展演一二三等奖,多名学子荣获“最美大学生”“四川最美红十字救护员”称号,校园里不断涌现出自愿捐献遗体器官、公车救人、列车救人、校园救人等感人事迹。
转观念,“一核”引领医学生美育工作
医学院校专业美育老师少、学生课业繁重且精力有限,如何实施美育?川北医学院聚焦医学生美育的概念局限化、专业融合度低、全程浸润度不高三大问题,明确以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核心,坚持学校党委对美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校领导负责的医学美育工作推进机制,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美育工作,出台《川北医学院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川北医学院“最美大学生”评选方案(试行)》等全校纲领性文件,成立川北医学院美育工作中心、辅导员美育工作室、医德文化研究室,将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强融合,“三维”构建医学生美育课程
第一维度:通识美育。全校共开设美育类课程59门,实现第一课堂全覆盖。线下开设演讲与口才、护理礼仪等9门实操性强的选修课程,线上开设艺术鉴赏、美术鉴赏等50门选修课;同时,开设朋辈美育课程,由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担任老师,开设《零基础街舞教学》等33门“缤纷课程”。
第二维度:专业美育。原创医学生美育课程《医心向美——医学生美育》,编写原创课后读物《医患沟通口袋书》;各院系录制10分钟的“专业美”微课,推动专业教育与美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开设《医德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自编教材《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医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录制慕课《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医德文化解读》,从职业素养角度让美育充满“医学味”。
第三维度:实践美育。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构建实践实训课程,发挥激发医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作用。以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对“语言美”“行为美”“职业美”等专业美育元素的感知力。
全浸润,“多元”形成医学生美育闭环
参与主体多元。美学教师、临床医生、专家教授、管理服务人员、同辈学生全员参与美育浸润,受众覆盖大一到大五全部学生。
阵地场域多元。课堂内,课程美育贯穿理论学习、见习、实习全过程;课堂外,走进寝室、深入社区、拓展社团,开展手工制作、戏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美育活动,打通学生美育的“最后一公里”;校园内,依托校内景观、“医学生誓言”雕塑等文化小品,营造校园美育氛围;校园外,拓展基层社区和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网络上,打造“惟医”“星网e路”等美育空间,形成美育宣传矩阵。
美育活动多元。专业美育、通识美育、文化原创活动互为补充,打造了艺术节、文化节、一院(系)一精品等特色美育品牌,原创作品《12病区》《天使之爱》《生命的感动》荣获国家、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奖项。
评价方式多元。校内,采用问卷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开设课程增值性评价等多种教学评价方式,收集师生美育反馈。校外,聚焦国家、省级重点赛事成绩以及学生见习、实习、毕业就业用人单位评价反馈,客观评估育人成效。(供稿方:川北医学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