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22年全年的GDP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对于安徽来说,赶超上海、跻身全国前十,已是板上钉钉。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的GDP累计实现30956.6亿元,同比下降1.4%;同期,安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02.9亿元,同比增长3.3%。差距明显,排位已分。
虽说因为疫情,今年上海经济罕见地负增长,但安徽逐步赶超上海,其实并不是乘人之危,也绝非一日之功。
(资料图片)
一
过去十年(2011年~2021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63.8%,这一增幅位居内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第六位;在GDP超4万亿的经济大省中,安徽的十年增速仅次于福建,排名第二;这一增速更是在中部六省和长三角三省一市中双双排名第一。
从过去十年经济位次变化来看,安徽从全国第14名晋升至第11名,排名提高3个位次,进步幅度位列第二。
而今年过后,安徽的排名将再进一位,首次跃居全国前十强,迎来历史性的高光时刻!
作为省域,安徽强势崛起的支撑力量,是皖江两岸城市集体的异军突起。
过去十年,在主要经济强市中,合肥以213.3%的GDP增幅成为进步最大的城市。2011年,合肥GDP仅为3624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在30名开外。到了2021年,合肥GDP已经跃升到1.14万亿,跻身TOP20城市之列。
而在全国内陆所有城市中,过去十年GDP排名进步最快的城市是滁州,它从2011年的全国180名,跃升到2021年的91名,足足进步89名,几乎每年提升9个名次。
芜湖在2010年时,还不是全国百强市,1341亿元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05位,到了2020年,芜湖的经济总量几乎增长了2倍,GDP以3753亿元排名全国第61位,全国排名上升44个名次。
阜阳同样表现抢眼,同滁州一样,在全省排名中超越了安庆和马鞍山这两座大山,跻身全省第4名。2010年,阜阳GDP以721亿元在全国排名179位,到了2020年已经排到了第98位,排名提升了81位。
安徽其他城市的GDP全国排名也全部都有两位数的提升。即使是这两年发展有些落寞的网红城市蚌埠,2010年~2020年这十年,也与宿州、亳州、宣城等省内城市一道,在全国排名提升了60名左右。
十年时间,安徽甩掉了“小透明”省份的调侃,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10年增量超过从新中国成立到2011年62年增量的总和,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式发展,省会合肥也从声名不显的小城摇身一变成为“最牛风投城市”、网红城市。
雪球一旦找到长坡,潜能便会迸发。
十年沉潜的安徽,是如何找到长坡厚雪蔚然起势的?
二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个人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从外贸转向内需驱动,从沿海优先发展转向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作为内陆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独特区位优势的安徽开始连续收获“国家战略”红利。
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这三大国家战略先后落地,作为三大国家战略的交集,安徽可谓是左右逢源。
这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当属安徽16座城市集体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加入世界级城市群的“朋友圈”,名正言顺承接他们的产业辐射,这是天大的政策红利。
为了牢牢把握这个政策红利,更快更好融入长三角,激活自身潜能和比较优势,安徽搞了两个大动作。
第一个大动作是广修高铁。
回首10年前,安徽还是国家铁路网的“洼地” ,2012年安徽只有6个市通高铁,十年奋斗,到2021年,安徽一跃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轨道上的安徽”开始御风而行,领跑全国。
目前,安徽已开通通达全国4个直辖市、23个省会城市、110多个地级市的直达高铁动车;全省高铁里程已达2432公里,10年增长2.3倍,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国家高速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主通道有“两纵三横”经过安徽,安徽在全国高铁网中的枢纽地位得到确立。
为了更好融入长三角,省会合肥到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高铁更是实现了“公交化运行”, 合肥每日至上海80对、南京114对、杭州71对,其中,合肥到上海最快只需要1小时51分!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密集且迅捷的高铁网,方便了人员交流,密切了经济往来,对区域间协调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要想真正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广修高铁、打通地理屏障只是第一步。
城市群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态。圈一个城市群简单,但是做实一个城市群、真正实现一体化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除了打通物理障碍,还需要破除行政壁垒。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真正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安徽采取的第二个大动作是借力都市圈。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区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众多区域中心城市开始进入到“都市圈经济”,通过打破与摈弃行政区域造成的要素流动与市场隔阂,驱动区域内资源实现跨行政边界的高效配置,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以此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竞争力。
截至目前,安徽已有12座城市被4个都市圈“瓜分”,占据了全省16座城市的三分之二。其中有4个城市同时加入2个以上都市圈。
这4个都市圈分别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以及徐州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是安徽唯一的省内都市圈,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包括芜湖、滁州、马鞍山、蚌埠、淮南、六安、安庆、桐城(县级市)8个城市。
2022年前三季度,合肥都市圈以占全省45.4%的面积和50.1%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3.1%的地区生产总值、63.2%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60.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全省经济联系最紧密、城市往来最密切、人文交流最频繁、要素流通最活跃的区域,已成为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先锋军、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地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是中国最早跨省共建的都市圈,经济总量已超4万亿元,成员城市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其中,安徽省有四个地市,城市数占比50%,是辐射安徽城市最大的跨省都市圈。
在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下,滁州、马鞍山受益良多,特别是滁州受到来自南京的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全方位辐射,连续超过省内兄弟城市,成为安徽排名第三的经济大市。
“瓜分”黄山的杭州都市圈,起步于2007年,经2018年扩容,目前涵盖了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以及黄山6市,GDP总量超过3万亿元。
2019年,黄山出台《关于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实施意见》,提出主动参与杭州都市圈分工合作,主动承接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辐射,到2025年,高水平融入杭州“1小时经济圈”,将黄山打造成为杭州都市圈的生态安全屏障、文化旅游示范、绿色产业新地、健康宜居样板和西进南拓战略支点。
作为旅游城市,现在高铁将黄山到杭州的时间缩短至不足1个半小时,黄山游客约70%都是从杭州过去的。
2021年,黄山GDP增速9.1%,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实现了2004年以来全省最好位次。
尝到一系列“入圈”甜头后,2021年11月,安徽又宣布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同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
安徽之所以支持皖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是因为长期以来,合肥带动皖中,南京、杭州辐射皖南,而皖北还缺一个“靠山”。
徐州虽然尚未达到大都市的规模,但它确实是苏豫皖交界的一个中心城市,也排在准万亿城市的第一梯队。宿州、淮北地理位置上与徐州相近,在徐州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内,所以,像省内兄弟城市那样,主动跨省“入圈”分工协作、接受辐射,是皖北实现崛起的一条可取之路。
纵观安徽这一轮区域发展逆袭的战略密码,就是让地方城市打破区域和行政壁垒,主动“入圈”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
地方城市“入圈”也确实非常主动。为了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沪苏浙长三角区域,马鞍山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蚌埠在进入到合肥都市圈后,也主动向南京市政府报送了《关于申请加入南京都市圈的申请》;2020年底,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宣城申请入圈,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
三
回顾安徽这十年进步,蝶变令人瞩目,但正如省委书记郑栅洁所言,安徽仍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大省情。
长江和淮河,将安徽一分为三。
地处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的皖北地区,由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水系发达,耕地占全省一半左右,粮食产量占全省54.7%,是安徽的“粮仓”所在,也承载了众多的农业人口。
根据“七普”统计结果,2020年末,皖北6市(阜阳、蚌埠、淮南、亳州、淮北、宿州)常住人口2682.17万人,占安徽全省43.95%;同年,6市GDP总量11195.21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28.94%。若看人均GDP,皖北仅为4.54万元,比安徽、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79万元、2.7万元。
2021年,阜阳以3071.5亿元的GDP,成为跻身安徽前五的唯一一个皖北城市,但3.8万元的人均GDP在安徽16个地市中排名垫底,不足合肥、芜湖三分之一。除蚌埠外,皖北其余5市人均GDP也都在省内十名开外。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0)》指出,安徽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明显,皖北片区人口密度最高,是最低的皖南片区的4.3倍;皖中片区城镇化率最高,比最低的皖西片区高24%;皖北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沿江片区GDP是皖北片区的2.2倍,但仅拥有皖北片区53%的常住人口,严重制约沿江片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为了突破皖北发展瓶颈,破解长三角一体化的“短中之短”难题,安徽早在2019年就提出建设“一圈五区”发展新格局,并在2021年纳入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一圈”是指支持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但其中提及支持合肥产业发展向合淮产业走廊优化布局。合淮产业走廊,是合肥带动皖北淮南产业发展的一个抓手。
“五区”包含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含皖北的蚌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其中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主要包括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以及滁州定远、凤阳、明光和六安霍邱等地,旨在依托皖北近3000万人口红利,大力承接长三角核心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借此助推皖北地区摆脱“皖底”,走向全面振兴之路。
而今天,安徽又大力支持皖北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也是寄希望皖北像省内兄弟城市那样,左右逢源、“入圈”破局。
当然,对于积贫积弱已久的皖北来说,无论入了什么圈,傍了什么富,打铁还需自身硬,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桎梏,激活自身内生动能,须是第一步。
只有活种子,才能发芽。
真心期待皖北地区沿袭安徽“入圈”崛起的路径,实现“皖美”蜕变,助力打造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安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