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昆特依的“尖刀”班不一般!

从冷湖一路向西,就是阿尔金山前的冷北斜坡,本就罕见的绿色陡然消失,目之所及皆是戈壁和半途如雪的盐滩。

40公里的路程,时而“搓衣板”,时而“过山车”,一个小时后仿佛进入“月球荒原”,这里就是昆特依试采站所在地。就在这片进山难、上山难,搞勘探开发更难的地方,高原石油人硬是叩开了柴达木超深超高温井的大门,建成了油田首座超深超高温井试采站。

深入腹地 亲历从无到有


【资料图】

“压力正常!”

“处理撬正常!”

“瞬流正常……”

伴随潺潺气流,穿过场站,映入眼帘的是绵延30公里的昆特依外输气管道,同时也是昆特依无人值守站一次性投产成功的标志。

“无法形容大家激动的心情,现场、中控室里、对讲机里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2022年12月15日,不但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更是对兄弟姐妹们日夜坚守最大的褒奖。”回忆起昆特依无人值守站一次性投产成功的场景,昆特依试采站“尖刀班”班长杨玉彬仍然激动地说道。

在“尖刀班”成立以来的三年时间里,14人饮风吞沙,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守护着昆2井、昆101井、昆1-1井和即将投产的昆2-X1井4口超深超高温井。面对每口井的不同井况,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尖刀班”成员在“学中干、干中学”,在戈壁深处与时间赛跑,与恶劣的环境对抗,经历了试采站从无到有,从标准化到无人化建站,最终将气流稳定输入柴北缘管道的全过程。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却很是踏实,他们用实干担当为冷湖这个柴达木石油精神发源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用一片赤子之心守护高原油田首座超深超高温井试采站。

以站为家 守护大本营

昆特依试采站建设初期,为了尽快投入生产,时任采气三厂生产调控中心副主任的贺强带领昆特依“尖刀班”始终坚守在戈壁腹地的最深处。

“当时正值快速上产之际,每天往返冷湖消耗的时间太多,我们决定从原先的公寓中搬出来,让‘家’跟着井走,人围着油气转。”贺强主动与建设部门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牵头绘制新站工艺流程图,编制操作规程,带领班员从零开始,学习流程,熟悉工艺,掌握性能,拿着流程图对现场的一根根管线、一个个阀门反复确认、反复了解,确保每个人对设备结构、原理及后期投产运行参数控制了如指掌。

那段日子,不挑时间、不挑地点,生产现场、食堂宿舍、星空之下都是课堂,只要有需要,“知识大讲堂”随时开课,“尖刀班”每张求知若渴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个信念——一定要一次性顺利投产!

当时贺强才新婚两个多月,蜜月期的热度还在发酵,他便毅然决定舍“小家”,坚持留守昆特依区块,“只有守护好昆特依试采站这个‘大家’,才能安心回到自己的‘小家’。”贺强坚定地说。

虽苦如饴 全力保冬供

在投产过程中,昆特依试采站“尖刀班”的14人面对投产任务重、时间紧等困难,精心组织、科学谋划,紧盯试投、冬季保供各环节,加快节奏,加强设备管理交接工作,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按照“投产一个部位,安全顺利交接一个部位”的原则,确保新站生产“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运行。

去年12月底,为了加快投产进度,昆特依试采站“尖刀班”班长杨玉彬和班员坚守现场,因外来拉运人员和承包方人员的进出,戈壁深处的小站也没能逃过新冠的侵袭。可是面对生产压力,新站投产迫在眉睫,坚守的他们一粒布洛芬、一个保温杯,坚持上岗,没有怨言。

现在谈起这段过往,他们有些自豪,“新站投产在即,人员紧缺,不能因为我们生病请假就影响工作进度。”他们用柴达木石油精神和坚强无私的行动力全力保障着试采站的首次冬供。

实干为先 阿尔金前立新功

自试采站投产以来,结合场站实际运行情况,不断与上级部门沟通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确保严格控制每台设备的运行参数。持续强化单井管理,严格按照生产井管理制度开展气井巡检工作,按时按点高标准开展井口除砂器检查和井口水样氯根化验工作,及时录取并分析井口数据,保证昆2井和昆101井生产运行安全平稳,保障了外输天然气数量和质量。

技术员蔡煜,一直盯在现场,大到生产协调、流程设计,小到安全质量、安装测试,不放过任何细节。今年五一,忙碌一天的他在食堂摘掉安全帽时,大家发现他鬓角的两侧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安全帽带的晒痕。

“蔡煜的印记比王军的更明显啊,哈哈哈。”大家相互笑着,比划着脸上的晒痕。昆特依试采站“尖刀班”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这样的两道黑白分明的晒痕,但无论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还是娇柔瘦小的女子,脸上被高原紫外线雕刻得格外粗粝,但他们的乐观和无畏令人动容。

半年时间里,昆特依试采站已生产外输合格天然气2674.55万方,实现2口超深超高温井日产气20万方,日产油1.8吨。

如今昆特依管道里的潺潺气流里,融汇着“尖刀班”成员流过的汗、吃过的苦,他们用实干担当在阿尔金山前这片荒凉的戈壁里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杨蕊供稿)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