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上海两年来完成村庄改造3.6万户

位于松江浦南地区的井凌桥村,近两年变化不小。原本废弃的村办小学,成为承载民宿、文化等功能的建筑空间;村民宅前屋后的自留地,已是齐整清爽的美丽菜园;还有人搭上花卉经济的快车,种上绣球花……村子变美了,村民颇有些骄傲。


(资料图片)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一处处提升的风貌里,也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上。两年来,上海共计完成村庄改造3.6万户,以及5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9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同时,公共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提高,卫生户厕覆盖率100%,生活污水治理率90%。农村人居环境正由干净整洁逐步向优化美化转变,乡村振兴的底色也越来越靓丽。

因地制宜提高“颜值”

“以前这片田地没沟渠的时候,一下雨,水就漫上来,夏天浇水还要到河边去,非常危险。现在有了这条水泥明沟,既可以排水又可以灌溉!”家住金山区漕泾镇海涯新苑的陆昌强指着去年新开的沟渠说。

这是漕泾镇第二轮村容村貌提升项目的一部分。除了修建水泥明沟外,海涯村还拆除了这处田地上的违章建筑,重新规划打造“小三园”(即花园、果园、菜园)。如今,村民家门口的小菜园郁郁葱葱,他们也不再为“水漫金山”所困扰。

人居环境改善,是村民的共同期盼。“两年来,我们与市相关部门一道,细化形成任务清单,确定七大类19项重点任务93项具体实施内容。”市农业农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黎而力告诉记者。

乡村的地理要素、产业特性各异,并不存在现成的样本,需要因地制宜,以“服帖”的方式来提高“颜值”。

青浦区着力推进“二合一”工程,对未创建区级美丽乡村的规划保留保护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与区级美丽乡村同创工程。两年来,基本实现规划保留保护村全覆盖。

宝山区的基础思路是“北重美、中重治、南重融”。北部以“两个市级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突出片区化效应。中部以规范农房租赁为抓手,重点加强来沪人员有序导入。南部提升公共服务品位和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城乡融合。

奉贤区则是在“塑形”“铸魂”上下功夫,推动乡村由“干净整洁”向“生态宜居”“产业富集”转变。乡村建筑既融入本土元素,又适宜总部企业办公。淳之文化、英科中心、渔沥林盘等乡村总部建筑,已成为高品质地标性建筑。

政策激励提升村民参与

千村千面,人居环境优化的侧重点虽各有不同,大家却有着一项共识:村民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

温河村是金山区朱泾镇村域面积最大的村,有28条村级河道,无论是河道环境整治还是后续常态化管护,难度都不言而喻。

村内多名退休老干部自发组建“老村官护河队”,每月两次参与河道巡查,不仅及时反映问题,还给村委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环境综合整治中,“老村官”们利用在村民中的威望,化身“老娘舅”,与村民谈感情、讲道理、化矛盾,帮助河道整治项目顺利推进。

相比志愿性质的服务,更为广泛地动员村民参与,需要政策的激励与支持,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为当地人居环境提升持续输送动力。奉贤区在全市范围内首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以工代赈”,截至2022年11月30日,累计38万余人次参与,已拨付人工工资款3782.58万元,人均增收4700多元。

为避免人居环境“反弹”,各涉农区也在探索常态管理新机制。比如,崇明区各乡镇设立“村庄清洁日”,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并通过积分制、美丽庭院评选等机制,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闵行区汇红村将“网格管理”与“户长制”有机结合,探索出“1215户联网”新模式,1个村干部包联2个村组、1名党员包联5户村民,实现支部党员或村民代表包组包户,把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户”。

在这些制度保障下,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发展格局逐渐明晰。 下转 4版(上接第1版)截至2022年11月底,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实施的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建设美丽庭院10.4万户、农村架空杆线完成序化7776公里、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等,乡村环境风貌明显改善。

2022年底,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对100个村开展了村民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本村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96.5分,超过95%的村民对本村环境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或“较为满意”。

创新手段促进长治长效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不过,一些设施设备建而不管、建而难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探索建立长治长效机制,是乡村管理者们的共同课题。

与此同时,更多的力量正在介入,为破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保险业就是其中之一。

太平洋安信农险金山支公司此前在全市率先开发环境整治综合保险,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容村貌优化提升保险,发挥专业风险管理优势,为金融活水引入乡村开展先期探索。

针对“重建轻管”的现象,公司团队正酝酿推出设施管护综合保障计划。在管护阶段,根据各示范村实际管护内容和风险需求,协助各示范村形成“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的长效管护机制。

让乡村治理搭上数字化的快车,也是各涉农区的探索重点。嘉定区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纳入全勤网格管理,激活村级网格管理末梢。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农村人居环境主要薄弱点并分档分类,明确提升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浦东新区创新采用“小三园”推动“大三园”(即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的做法,构建农村环境“一口统考、一网统管”城乡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深入探索创新指数发布和亮灯警示机制,纳入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接下来,我们将着力破解乡村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人居环境高水平全覆盖,有力有序推动乡村建设。”市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表示。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