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相信艺考生的学习能力,也希望对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有信心。”
【资料图】
“今年北京人艺预计有38台话剧剧目和500场左右的演出。已经演出《正红旗下》《茶馆》和《雷雨》,正在演出《天下第一楼》,新版《日出》即将上演。下半年,计划演出一些经典剧目,比如《哗变》和《杜甫》等。”
本期嘉宾冯远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艺考录取机制怎样改善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艺术教育如何改进更有效?202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有哪些新作品?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
建议完善艺考招生录取机制,改进专业考试方式
记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提案的背景和内容?
冯远征:我今年的提案是关于艺术教育的。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取消了专业考试,除了表演系和播音系。这样招收的学生分配到具体的导演系、戏文系后,可能会面临不喜欢、不适应、不理解等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既浪费了学生资源,又浪费了老师资源。我们人艺希望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一类学校,发现一些有编剧和导演天赋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并重点培养他们。但是院校老师反馈称,现在愿意从事话剧表演的学生不多。
艺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艺术的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是否真正愿意将艺术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所以,在我的提案中,建议完善考试制度,也就是先参加专业考试再参加高考。实际上,现在的艺考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我们在招收演员时,甚至遇到了文化课成绩高达600分的学生报考表演系。我希望大家对艺考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信心,也希望对学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有信心。
推动教学改革,坚守“戏比天大”
记者:长期以来,中国的戏剧教育一直面临着两个重要任务:传承和创新。您认为,是否有可能开辟一条适合戏剧人才成长的新道路?
冯远征:从2013年起,我去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教课,将我在人艺学习以及进入人艺之前所学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传授给学生们。人艺有着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研究学派,即“话剧民族化”。后来我又前往德国学习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方法。如果有人问我今天用的是哪个方法,我会回答可能有“斯坦尼”的,可能有人艺的,可能也有格洛托夫斯基的,这些方法在表演中可能同时存在,但已经分不太清了,也许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冯远征的。
从表演教学和艺术教育上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表演老师必须要有实践经验。在我们招生的时候,我问一些学生来人艺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回答说,当他们进入排练厅的那一刻,被四个字震撼了——“戏比天大”,而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老师讲过什么“戏比天大”,直到跟着人艺排练和演出,他们才领悟到为什么每个演员都把戏看得那么重。每一个演员那种认真的态度,让他们更加了解到戏在演员心目中的分量。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坚持的还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而今天出现了很多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流派延伸出来的表演流派,但现在的很多教学还固守着60多年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后还是不会演戏,这些理论只给他们提供一些表演的理念,而无法真正教给他们表演的方法。
反过来说,如今还有多少老师在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还有谁在研究他的戏剧理论?有,但不多。我曾经在一所大学的导演系和表演系里问,有谁读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当时只有两个人举手,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学生表示:“我读过,但是看不下去。”年轻的老师说:“我读过,但确实有些内容看不懂。”当我问他看了几遍时,他回答说:“看一遍不就够了吗?”对于艺术教育来说,这种现状显然不太合适,我们应该寻求改进。
记者:您如何解读“戏比天大”?
冯远征:戏真的比天大吗?从现实生活来说,并非如此。但是我跟那些年轻人说,只要走进首都剧场的大门,戏一定比天大。这并非是一句话所能表达的,而是一代代艺术家用实际行动证明的。我年轻的时候听到的一些感人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情节: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即使家里发生变故,艺术家仍会上台表演或坚持在台上表演完。直到后来,我们每一个人也亲身经历了类似的事情,才明白为什么那一刻必须站到舞台上去。感受到这个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这个职业并非仅仅是一个饭碗,如果将它视为事业,一定会义无反顾地站到舞台上。
不让任何一个观众失望,每一出戏都将精心打磨
记者:对于北京人艺说,2023年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一年。我们拥有了崭新的剧场和新晋演员,大家都充满了热情和干劲。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年有哪些重点剧目?
冯远征:今年年初,我们推出了一部名为《正红旗下》的新戏,是剧院成立70周年以来首部大型京味话剧。这部剧用老中青三代演员的“传帮带”方式排演,受到观众的好评。很多观众认为,北京人艺从舞美设计、表演理念到编排都展现了全新的风貌,和以前人艺演出的京味戏不同,这次使用了很写意的形式,并融入了许多具有北京特色的元素。
今年预计应该有38台左右的话剧剧目和500场左右的演出。我们已经演出了《正红旗下》《茶馆》和《雷雨》,正在上演的是《天下第一楼》。曹禺剧场即将演出新版的《日出》,由新生代演员阵容来完成。下半年,计划演出一些经典剧目,比如《哗变》和《杜甫》等,曹禺剧场也将推出由濮存昕老师导演的新剧《海鸥》,小剧场也将安排一些小戏。
除了剧目演出,今年的另一个主攻方向是人才培养。我们准备从社会上去发掘一些有才华、有干劲的年轻人,包括导演和编剧人才。如果他们能适应北京人艺并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吸纳他们进来,为人艺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在全媒体传播方面,北京人艺接下来有什么考虑?
冯远征:我们一直秉持着“剧场艺术应当到剧场去欣赏”的理念,因此仍在坚持尽量少做直播。尽管如此,我们也在积极尝试探索,其中之一就是做戏剧电影,将来可能在院线上映。将我们的剧场转型做成全媒体传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当前,首都剧场以及新剧场的主要功能设计还是以演出为主。因此,如果真想做全媒体,可能得另辟蹊径,比如需要和更专业的团队进行合作。
对于北京人艺来说,观众能走进我们的首都剧场,坐下来欣赏我们演出的话剧,对于我们是最需要的。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不让任何一个观众失望,每一出戏都是精心打磨后才呈现给大家的。尽管北京人艺确实进入了新老交替的时期,但希望观众们放心,北京人艺一定后继有人。
监制|郭静 白中华
记者|苏扬
编辑|陈铭 周洪 吴晓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