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钥匙、改衣服、修鞋子……各类“小修小补”摊点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而随着城市发展,它们也在逐渐消失。商务部日前透露,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引发网友称赞。
“小修小补”去哪了?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南宁市“小修小补”摊点现状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进南宁市街头巷尾,寻找城市里的“小修小补”。
南宁市“小修小补”摊点(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相关资料图)
摊主:“摆摊多年,客流愈发减少”
南宁市朝阳商圈的永华商场熙熙攘攘,而在商场门口的一个配钥匙小摊点却冷冷清清。因为鲜有客人光顾,摊主李师傅只能百无聊赖地摆弄针线,缝补袋子。
“配一把钥匙三块钱。”李师傅语速慢吞吞的,但配钥匙的速度却非常快。只见他娴熟地操作着桌上的工具,两分钟不到,一把崭新的钥匙便出现在眼前。
李师傅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两年客人少了很多,收入也只能勉强够维持日常开销。“我在这里摆摊三十多年了,尽管这些年顾客越来越少,但自己也已经习惯了,偶尔能帮到周边居民就已经很好了。”
李师傅的摊位上,写着“美丽南宁便民服务点”几个大字,他告诉记者,为了让摊点经营更有序规范,城管便将他安排在了这里。“顾客基本都是周边居民,所以还是想一直留在这边。”李师傅说。
采访结束后,摊子又变得安静下来,李师傅重新拿起针线,一边缝补装工具的麻袋,一边等待下一个不知何时出现的客人……
李师傅熟练地配钥匙(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在李师傅摊点不远处的西关路修鞋小摊,几位阿姨整齐地坐成一排,有的阿姨在低头修补鞋子,时不时还会和客人有说有笑,还有的在大声吆喝揽客。上线、切割、剪皮、打钉……她们手脚麻利,十几分钟后便将鞋子修好。
韦阿姨是修鞋小摊的摊主之一,因为早年间就业困难,便选择在这里摆摊修鞋,这一摆就是三十多年。韦阿姨表示,修鞋的客人不多,基本都是周围的街坊邻居,修鞋的收入也不多,但每天能和过来修鞋的街坊聊聊家常也很快乐。
修鞋小摊的摊主一边修鞋一边与顾客聊天(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位于西乡塘区衡阳西路的“标哥电动车维修店”同样也面临着客流减少的问题。从2011年开店至今,老板李彪庆招收了几百名残疾人学徒,传授维修技能,十二年间带动了许多人就业。他的徒弟分布在南宁各大城区,为南宁市民提供电动车维修的便民服务。
南宁市拥有庞大的电动车市场,但尽管如此,2019年开始“标哥”修理店的客人也开始减少。“以前是车子出现一丁点故障,客人就会马上过来修。现在很多客人都是等车子坏了开不了才想到过来维修。”李彪庆说。
目前,仅靠电动车维修工作也难以维持稳定的生活,所以李彪庆打算创办“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站”,开展新的助残就业项目,扩大便民服务范围的同时带动更多人就业。
李彪庆教授徒弟电动车维修技术(央广网发 张思颖 摄)
市民:“希望得到家门口的‘小修小补’服务”
家住南宁市良庆区的颜女士入住新房已有一年,但最近,颜女士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便。“我的衣服需要改个尺寸,但是我在周围转了一圈都没找到店铺。”颜女士说,小区业主群有不少居民在群里问询“小修小补”的位置,但得到的答复较少。
不少市民反映,近些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环境更漂亮了,但街头小修小补的摊子越来越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很难找到了。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是因为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则是因为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还有的是因为小商小贩挣不到钱,他们不干这一行了。
位于南宁市和平商场门口的裁缝铺(央广网发 张思颖 摄)
“附近都是一些新小区,生活配套还不够完善,便民的服务也比较少。”颜女士说,虽然现在家里用密码锁,衣服和鞋子坏了就不穿了,对修修补补的需求较小,但还是希望有需要的时候就能够享受“家门口”的便民服务。
“平时自己也会有一些修修补补的需求,因为缺少技术或者工具很难自己修。”市民莫先生说,“一般会在小区里面找修补的摊位,到外面就不太好找了。”
“还是希望便民服务与时俱进一点,可以适当在居民区增加一些‘小修小补’便民服务摊位,或是多开设一点有不同服务功能的便民点。”莫先生说。
维修店店员为市民维修电动车(央广网发 张思颖 摄)
专家:“应多管齐下促进‘小修小补’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在继续经营的老摊主摆摊多年,但客流少、挣钱难,遇到了不小的生存压力。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虽然部分居民换上密码锁,衣物、鞋子修补需求也减少,但仍有部分居民有“小修小补”需求,却苦于找不到服务点。面对这样的矛盾,相关部门应该怎么做?记者采访了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这些‘小修小补’在方便群众、提升市民获得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些行业比较小众,也比较边缘,但是它关系着千家万户。”姚华表示,“小修小补”小摊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一些政策来加以扶持,让“小修小补”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姚华建议,首先各部门要加强规划,在规划便民生活圈的同时,也要为“小修小补”行业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其次,针对摊位租金较高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帮助“小修小补”从业者寻找较小的店铺,或给予其一定的摊位补贴;另外,可以参考及推广一些城市的做法,例如社区工匠、爱心工坊、驿站等,在为“小修小补”从业者提供集群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能方便周围群众。
“我认为各界要多管齐下,把‘小修小补’行业的发展纳入便民生活圈规划当中,纳入为人民服务、提升人民幸福感的一系列工作当中,扎实做好每件事情。”姚华说。
相关部门:“将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如何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也让城市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有温度,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西商务厅加快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联合多部门制定印发《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实施方案》,就广西打造“一刻钟生活圈”划出路线图。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需求的便民服务。
广西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继续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取得务实成效,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居民的需求在哪里,生活圈就要延伸到哪里,同时将加强部门联动,共同推动便民生活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