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天天速读:走进区域看发展|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感受科技创新魅力

穿梭于变电站、应急救援现场的“机器狗”、最长巡航9小时的氢动力无人机……2月18日,“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零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资料图片)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央广网发 两江新区宣传部供图)

明月湖协同创新馆 “硬核”科技产品亮相

1月28日召开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在此基础上,重庆两江新区携手四川天府新区建立常态合作机制、突出重点合作事项,加快打造“双城”“双核”中的“极核”。

明月湖协同创新馆,大屏幕上“创新之源”缓缓流下(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坐落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明月湖协同创新馆大气简洁,总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平接广场层主要为综合展厅、发布厅、智慧园区指挥大厅。该馆是两江协同创新区“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故事的集合,同时是科研团队、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展示平台,整个空间也将承载各类论坛、赛事、成果发布等相关活动,形成大众创新、人才集聚的科技氛围,以创新为引领,将科技赋能其中,将“创新”两个字贯穿整个展馆。

两江协同创新车联网先导区系统(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明月湖协同创新馆内放置着多款“硬核”科技产品(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高校人才加速集聚 培育科创肥沃“土壤”

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内,一只正踱着步四处巡逻的仿生“机器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仿生“机器狗”(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这只名为“冯夷”的仿生机器狗是研究院的“明星”之一,得名于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取“消除水患”之意。该研究院科研人员张熙阳介绍,这只机器狗通过“剁脚”感受足底震动,判断力学传感是否异常,从而对滑坡等险情进行预警。同时,它拥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且具有强大越野能力,携带可见光、红外相机,可定期对堤坝进行巡查。

氢动力无人机最长巡航时间可达9小时(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同样诞生于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的“青鸥30”氢动力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0kg,翼展达4m,飞行巡航速度18-25m/s,最长巡航时间9小时,载重3kg,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是国内续航时间最长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相当于5-6架锂电池无人机的续航。”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科研人员沈轶岭介绍。

沈轶岭称,该无人机采用垂直起降方式,降低了无人机对于作业场地的要求,扩宽了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可作用于长时间线路巡检,航测,物流运输,火灾预警等场景。

解放双手 为驾驶车辆配上“千里眼”

“这辆自动驾驶巴士不仅行驶平稳,乘坐舒适,而且让我出门更方便了!”家住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动驾驶线路开通后,解决了他家附近乘车难的问题。

自动驾驶小巴(央广网发 两江新区宣传部供图)

宽阔的公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墨绿色自动驾驶小巴,记者登上小巴,车内小巧精致,车辆根据设定好的路线自动行驶,车上液晶屏会实时更新车辆当前行驶状态、站点名称、路边行人、来往车辆等信息,极大地提升了乘坐体验。

车上液晶屏会实时更新车辆当前行驶状态(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我们现在不叫驾驶员了,因为现在都全程无人驾驶,我们只需要负责紧急情况下的操作。”小巴安全员介绍道,扫二维码即可预约出租车,在固定站点即可乘坐循环巴士。

自动驾驶巴士安全员不用操作方向盘(央广网发 陈智列摄)

“小巴的外部搭载了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定位系统等传感器。所有的启动、停车、转弯、加速、减速都是由车辆自动完成。”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5G RCS车路协同消息,以5G超远距离感知的方式,能及时向行驶过该路段的社会车辆发送路段前方的交通应急类和辅助驾驶类语音提醒,为车主提供“千里眼”服务,能让驾驶员更安全、更有预见性地驾驶。

据了解,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板块,坚持“科创+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目前已引进设立研发机构50家,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1家、市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家,集聚院士团队25个、创新人才2900余人。

两江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梅芳表示,两江新区将结合全市“双倍增”行动计划和集结登峰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7000家和120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500家。

标签: 哈尔滨工业大学 行驶状态 科技创新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