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全球看热讯:国产盾构机在汉实现零的突破

1月27日,随着盾构机不断向前掘进,地铁12号线越江隧道下部预制箱涵和现浇结构也在同步施工。

严建兵教授在海南南繁基地观察玉米花粉。


(资料图片)

1月27日,一名乘客从“春笋号”无人驾驶巴士上下车。

1月27日大年初六上午9时,在位于汉阳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附近,经由180级台阶下至32米深的地下,4层楼高的越江隧道中,一台超大型盾构机正在穿越长江,为武汉首条地铁环线12号线“画圆成环”不断掘进。

当天,在海南三亚的南海之滨,暖阳将玉米地里的叶片映照得更显油绿。华中农业大学玉米海南南繁团队的学者们仔细查看着叶片,试图从中找出破解玉米锈病顽疾的基因密码。

当天上午11时,随着华中港航集团“华航汉亚1”轮集装箱班轮的鸣笛,从武汉阳逻港出发的水运班轮上装载的470标箱化工产品、汽车零配件、防护用品、医疗卫生用品等出口货物抵达韩国釜山港。不久,阳逻港将向着全年50000标箱运量的新目标迈进。

无论是重大突破,还是稳步前行,站在新年的起跑线上,“进”字成为最耀眼的跳动音符,忙碌的人们如活跃的细胞让城市不断加速发展,辐射全国,联动世界。

关键词进

由0到1的“进”

无人驾驶巴士24小时运营不打烊

没有方向盘,也没有油门刹车;安全员轻触车内按钮,两扇车门如屏风般展开……1月26日,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川江池二路旁,一台银色的小巴静谧靠近路边,沉稳停下,让一旁正在热络讨论去哪里游玩的乘客来不及反应。

自2021年12月起,每天行驶在军山新城公开道路上的“春笋号”,24小时为周边居民提供免费短途通勤接驳服务,累计已安全接送乘客5.5万人次。

“节前,新投放的一批‘春笋号’Sharing-Bus,比此前的车身更大,车速更快,乘客的体验也更好。”在春笋大楼内的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悦享)办公地,33岁的车辆部署运营业务单元总监罗庚满怀自豪。

2019年,东风悦享推出的国内首款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问世。当时车辆搭载的自动驾驶控制器和5G平行驾驶控制器,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和“遥控器”,解决了当时国内自动驾驶车企两项技术难题。而经过升级的“春笋号”,从最初依靠5G网络识别红绿灯,变为通过车辆搭载的视觉系统进行智能识别,意味着车辆可以在普通的市区道路上运行。

交通更智慧、更便捷,不断刷新着乘客出行体验的同时,也在缩短着地区间的空间距离。

“新年的第一天就是我们的出航日!”“华航汉亚1”轮二副吴志敏笑着说。1月27日上午11时,农历大年初一从武汉阳逻港出发的他们,作为阳逻港首趟出境水运班轮,抵达韩国釜山港。因此包括他在内的所有船员整个春节假期大都是在船上度过的。

据悉,目前武汉货物直接出口主要有三大通道,分别是航空、中欧班列和汉亚直航。其中,武汉直达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汉亚江海直航航线,是武汉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班轮航线,也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直达日本、韩国、俄罗斯的班轮航线。

2022年,武汉直达日韩俄国际航线汉亚直航完成83个航次,实现运输量约3.16万标箱,同比增长约128%,创历史新高。

“我们在釜山港装卸后开往日本的名古屋、大阪、门司等三个港口,然后启程返回阳逻港。”吴志敏说。

就在吴志敏跨海航行的同时,长江江水之下,43岁的陈柏宇与巨大的盾构机一起,沿着隧道穿越长江。

陈柏宇是中铁隧道局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江北段)土建1标项目副经理。他介绍,想要到达隧道底部,需要经过深32米的盾构始发井。“单趟约180级台阶,上下一次就是360级,最多时我曾经一天跑过7趟。”陈柏宇笑着说。

走下阶梯进入隧道底部,想到达盾构机所在的位置,还需乘坐电动摆渡车。摆渡车行驶800多米后,一座高大的“地下工厂”映入眼帘。

外挖直径达12.56米的“江城先锋号”大盾构机,是首台在武汉生产组装并投入使用的国产大盾构机,实现了武汉在地铁超大直径隧道施工中采用国产盾构机“零的突破”。

陈柏宇感慨地说:“我做盾构这一行已经16年,经历了盾构机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国产化,原来操作一台盾构机需要近30人,现在只需15人,越来越智能化。”

“地铁12号线是一条环线,串联武汉三镇,因此要两次穿越长江。我们现在建设的是其中一条越江隧道,从国博中心南站始发,到长江对岸的凌吴村站,全长约3374米。”陈柏宇介绍,目前盾构机已经掘进842米,进入长江河床下方。

日拱一卒的“进”

两名工人10分钟智能拼装一节隧道内箱涵

科技创新,为发展插上翅膀。而各行各业劳动者们的工匠精神,一天一点进步,也不断推进高品质制造的提升。

车窗贴着窗花、车顶挂着红灯笼饰品的“春笋号”无人驾驶巴士上,22岁的东风悦享售后工程师李响,熟练地从车辆中控台牵出数据线,连上电脑,开始对车辆进行安全测试检查。

春节期间,他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每天跟车采集车辆数据,以保障车辆的运行及自动驾驶状态的稳定性。

“如今,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商业化运营。”李响说,202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包括他在内的售后工程师们,开始采用“远程诊断”的方式处理提供车辆自动驾驶类运维服务。身处武汉的李响通过与全国各地的运行车辆安全员进行远程实时数据共享,可直接快速掌握全国各处车辆的运行状态。

如果说无人驾驶技术将颠覆传统汽车市场,那么在地铁12号线越江隧道内,干净整洁的环境同样颠覆着人们对于盾构施工满是泥水的刻板印象。

工艺的不断优化是机器智能化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悉,隧道沿途不仅有施工车辆正在拼装隧道的管片,还有车辆不断对隧道地面进行清理。同时,隧道内设置了一台排风机、两台进风机,可以把风送到三四公里外,增强空气流通循环,改善作业环境。

中铁隧道局该项目土木总工程师周天顺介绍,安装隧道内的箱涵,以往依靠工人手中的尺子测量,3名工人20分钟才能安装一节,现在通过智能拼装系统,可自动快速精确定位。他指着系统屏幕解释:“哪边高,哪边低,一目了然。自动调整后,咔,一放,就好了,两名工人只需10分钟。”

与“江城先锋号”大盾构机隔江遥望,在长江南岸的和平大道南延工程施工现场,近几天,“和平号”盾构机驾驶员张喜魁让盾构机的速度慢了下来。

1月25日下午1时许,张喜魁跟同事操控着盾构机缓慢前进。前方20多米传来的声音从平时最常听到的“哐当、哐当”突然变成了“吱吱”的钢铁摩擦声,他敏锐地察觉到可能快到洞口了。

几分钟后,对讲机中传来前方接收井同事的声音“到了!到桩了!”。他赶紧放缓盾构机速度,逐渐保持原地的平衡。在狭窄的盾构司机室,他和同事对视一笑,掩饰不住激动。“两年了,终于快完成了!”

张喜魁说,去年上半年,盾构机掘进时遇到复杂的地质环境,有硬度堪比钻石的硬岩区域,也有上软下硬容易“粘”住刀盘的区域,还穿越了一批低矮的建筑群,要防止发生沉降,因此掘进一度十分缓慢。

为解决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刀具磨损严重的问题,项目部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通过增加潜水员带压换刀的频率,让项目一点点稳步向前推进。

1月27日,在地下奋战2年多的和平大道南延工程盾构机“和平号”进入“出洞”倒计时,几天后将“穿透”接收井的钢桩,重见天日。此刻,盾构机已无需“开足马力”,而是保持各项数值稳定的状态下静静等待,等待着前方20多米处的钢桩完全破除后,再缓缓驶达终点。这也意味着,和平大道南延工程最困难的部分施工即将完成,武昌顺江方向的交通骨干要道打通指日可待。

抓住“黄金期”同心奋进

抗病玉米改良品种可增产两成

春节的中国处处热闹,而对于海南的南繁基地而言,这份“热闹”别有一番红火。

头顶草帽,身着短裤、凉拖,背后的汗渍结晶出了盐分,华中农业大学玉米海南南繁团队邱法展教授的打扮,已让当地人见怪不怪。

学校一放寒假,海南南繁基地就堆满了华中农业大学南下的“候鸟”们,玉米、水稻,育秧、授粉,只为在这片神奇的地方,利用其独特的光热条件,让作物快速加代繁殖。

每年春节前后,恰逢玉米授粉的“黄金期”,一个基地就有25000个组合需要配种。为了赶进度,大伙儿在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夜里,没有照明,师生们就一边打着手电筒,一边向前推进工作。

在基地,邱法展碰到刚刚赶来的严建兵教授。武汉—成都—三亚,三天一万里,长途劳顿让严建兵没有过多寒暄,玉米成了两人打招呼的主题:“上次的单倍体怎么样了?”

地里的玉米已经开花,长势喜人。但玉米叶片上也时有锈迹斑斑的病痕,沾染了玉米锈病的叶片正是他们要研究的对象。

玉米锈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玉米顽疾。全世界所有玉米生产地都有发生,它是典型的气传病害,由活体营养型真菌引起,有风有空气、气候合适,就能四处传播。如果攻克了这个顽疾,单单玉米南方锈病,就能挽回产量损失少则一至两成,多则五成。

12年前,团队在500多份自然变异群体中筛选出了广谱持久的抗南方锈病自交系材料K22,这株玉米对南方锈病天然免疫。多年来,他们不断测序这株玉米的基因,分离、定位主效基因,终于在玉米第10号染色体短臂上鉴定到抗南方锈病主效位点,并采用图位克隆方法成功分离到一个NLR家族的抗病基因RppK。不久前的最新研究表明,RppK对南方锈病菌株百分百有抗病之效。

正是利用这个有效基因,华农团队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团队合作,对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京科968”的亲本进行抗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组配出抗南方锈病的改良品种。多点的田间小区试验表明,改良品种能增产两成左右。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从4亿多亩增加到6亿多亩。严建兵形容为“一路狂奔”,在主粮里面,玉米的增长是最快的。玉米是主粮之王、饲料之王,玉米的消费量代表着生活的进步。“一个国家的玉米消费水平和这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正相关。因为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所以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玉米。”严建兵说。

在东风悦享全国运营指控中心的大屏幕前,罗庚同样忙碌不停。他不断查看着春节期间正在运行的“春笋号”的车辆位置、路线、里程等信息。看着投放一年多的“春笋号”总运营里程已达30多万公里,罗庚忘不了“春笋号”在武汉经开区成功上路前的无数日夜。

“当时办公室夜夜灯火通明,公司20多个人每天除了吃方便面就是干活。”罗庚说,“今年1月,我们从11家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自动驾驶水平运输设备代运营商,将参与全球37个智慧港口打造。”

2022年8月,重庆、武汉在全国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2023年1月,武汉市政府宣布将开启规模化无人驾驶商业运营服务,打造全球领先的无人驾驶运营区,武汉市民将成为国内第一批体验全城畅通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用户。

“正是武汉这片创新高地,让我们无人驾驶行业进入‘黄金期’,如春笋破土,拔节生长。”罗庚兴奋地说,他细数着开年后即将继续开展的工作:“春笋号”正在试运行的线上预约服务还要进行进一步优化,要让乘客通过小程序输入乘车信息就能便捷预约车辆;马上有一批车辆要在东莞投放,春节假期结束后马上又要出差了……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戴旻阳 周劼 汪文汉 陶常宁 龚萍 通讯员曹亚莉 蒋朝常 余爱民 于金虎 董瑶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李永刚 通讯员蒋朝常

统筹:邓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标签: 无人驾驶 穿越长江 华中农业大学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