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下午四点多钟,刚送走客人的吴世晗马上就要准备出差了,在工作间隙,他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采访,这样忙碌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的常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的生活常态”。
从“监测”到“鉴定” 初心未改
今年37岁的吴世晗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毕业后他就一脚踏进了环保行业:“一直从事环保监测、环保技术咨询等技术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环保尽一份力量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8年,国家出台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2019年1月,河北省首家严格按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通过专家评审的环境司法鉴定中心成立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吴世晗的职业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河北中旭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的一名司法鉴定人。
到今天,吴世晗从事这个新职业已经四年了,这四年,他总是处于一种“可能随时出发”的状态:“有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项目属于突发性环境事件,能否掌握第一现场,关乎鉴定的质量和时效,随着时间流逝,现场可能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司法鉴定工作受阻。鉴定人会在受理案件后立即出发奔赴现场,从技术储备和时间上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在吴世晗看来,工作虽然在变,但他对环保的初心没有变。
吴世晗(左二)在案件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就是受害环境的“法医”
“我们常说法医是替受害者说话,作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我们就是要替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说话。”吴世晗说,他和团队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对现场环境勘察、样品检验进行综合分析,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判定环境破坏的损害程度,进而提出司法鉴定意见。
自2019年从事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以来,吴世晗和团队已经接触了百余起案件,有的案件持续长达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最短的案件也要一周左右才能完成。而每个案件,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每一个案件从前期准备,到现场勘察、样品采集,实验室化验,再到数据统计分析,到最终的鉴定意见书完成,整个项目周期,现场的画面其实是始终浮现在眼前”。他还记得2021年,某地有一个回收含锌废料的“作坊”,作坊主把锌的提纯物作为自己的产品,而其他的锌灰、锌渣等就作为废物进行随意处置。接到案件后,吴世晗带领团队随即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最终对废物进行了定性。但是,就这样一个不大的案件,他们也得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实验结果完成鉴定。“案件不在大小,每个环节我们都要严格按照鉴定程序,保证鉴定质量和公信力。”
想要做受害环境的“法医”,就必须要有专业的技能。“对于司法鉴定人,需要取得省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司法鉴定人职业证书。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目前拥有七大类鉴定事项,每个鉴定人一般有两个执业类别。”吴世晗现在就同时拥有污染物性质鉴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鉴定两个执业类别。
工作人员在某地非法堆存的垃圾渗滤液污染物现场采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鉴定更重要的是做好修复
从事了4年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吴世晗对于环保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开展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是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构建青山绿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我们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不仅仅要用专业能力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鉴定,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损害提出合理化修复意见。”这也是吴世晗认为这个新职业的更高价值所在,而最终目标还是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
事实上,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生后,往往会陷入“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而吴世晗和团队都希望,通过自己这份职业,真正做到替受破坏的环境说话,做生态环境的“法医”,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新作为,共同创建青山、绿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