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冬游青海|青海湖普氏原羚达2900余只


(资料图)

12月24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草原上,成群的普氏原羚在草原上自由奔驰、觅食,野生动物与周边的人们和谐共生。青海湖周边广袤的草原为普氏原羚提供了绝佳的繁衍生息的家园。

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黄羊,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是我国特有珍稀有蹄类动物。1875年,由俄罗斯探险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首次发现该物种,命名为普氏原羚。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等草原地带,在青海省主要分布于环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是湖滨沙化草地的代表物种。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和环境变化,普氏原羚成为世界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青海湖环湖地区成为普氏原羚最后唯一的家园。

普氏原羚体长约为110厘米左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长约30厘米,角的基部粗壮,有棱和隐约可辨的年轮,角尖相向内弯,形成“对角”,体重约23—27公斤,毛色多为浅棕色或土黄色,略偏红,冬季毛色较浅,其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尾巴黑色且短,臀部有一个心形的大白斑。通常受到惊扰时会飞速逃离,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形成“心形”,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普氏原羚通常生活在海拔在3200至3500米的芨芨草滩和半沙漠化地区,有季节性水平迁移现象,非繁殖季雌雄分别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从数只到五六十只不等,视觉和听觉非常发达,但嗅觉较差,具有相对固定的觅食及活动区域,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每年11月至翌年1月是普氏原羚的交配季节,7月至8月是普氏原羚的繁殖季节,雄性为了抢占交配地盘和雌性数量,雄性之间经常进行打斗。

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了解到,随着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公园创建进程,普氏原羚得到更有效保护,15个栖息地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最新监测年平均种群数量达2900余只,达到保护初期的近11倍。

“青海湖普氏原羚保护站”是中国唯一的普氏原羚人工繁育救护科研中心,2004年成功开展了世界第一例人工繁育普氏原羚,现有人工繁育救护普氏原羚80余只。作为青海湖国家公园第一个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基地,已有近万余名中小学生接受自然生态和户外环境教育、研学实践课程,了解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成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志愿者。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通道(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标签: 普氏原羚 旗舰物种 野生动物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