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向“应用型”培养转变 辽宁科技大学实现育人模式新突破

近日,辽宁科技大学建艺学院与辽宁钢都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增设一个校外实践基地。这是辽科大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赛道上“变轨超车”,探索育人新模式的又一重要进展。

据介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辽宁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辽科大”)始终坚持以多主体交叉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打造出了“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毕业生深度参与《流浪地球》制作

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就了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特效团队。该片的特效制片梁红峰是辽科大动画专业2016届毕业生。他告诉记者,在这部电影的2000多个特效镜头当中,辽科大毕业生和在校生组成的团队共参与制作了700多个。通过这次“流浪之旅”,他和学弟学妹们有了一个深切地感受: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出的“2+1+1”育人模式是他们成为业界“后浪”的强大助推。

“2+1+1”即通过2年夯实基础知识,1年在业界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校内实践,1年直接进入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实习,学生在毕业之后可实现“零”磨合期直接上岗。由于实习期内学生带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憧憬和追求真听真学,企业专家本着为自己培养后备力量的热忱和责任感真教真育,这种教学相长、学用结合的育人特色,使得学生的成长周期大大缩短、成才率大大提升。

《流浪地球》的成功,也使得业内人士对辽科大动画专业倍加青睐,每到毕业季都会有用人单位主动上门“求贤”。该专业很多学生未毕业就提前实现了“预约就业”。

“多主体交叉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辽科大建艺学院院长、辽宁省教学名师、“多主体交叉协同育人”项目团队负责人张国峰教授表示,经过连续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辽科大于2012年成功建构起了“多主体交叉协同育人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成功运用,先后荣获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学术成果和奖励百余项。2019年,该校《多主体交叉协同共建共享大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基地群》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推选为“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张国峰表示,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建构了“文理工”交叉专业模式。通过建构“文理工”专业交叉课程群,使不同专业全方位深度交叉融合,消除了因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的学科知识边界阻隔和学生专业视域过窄问题。

同时,学校通过“内容叠加”“模块教学”将专业课程体系中离散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系统整合,使各学科知识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建构起超学科知识整体化课程体系,并以实际问题为教学案例,把课堂“搬”到社会,建构了多模态“开放式”教学模式,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成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近年来,辽科大建艺学院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创新意识及创新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荣获各种专业奖励的人次明显增加,学生的自主择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显著增强,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企业和国内特大型企业来校预约学生就业。

标签: 辽宁科技大学 动画专业 校企合作

热门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