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前沿热点:新征程 奋进者|徐华强:厘清生命科学底层逻辑 为新药研发点亮明灯

人物名片:

徐华强,1964年生,国际著名结构药理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发表论文32篇,论文被他引超30000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其研究成果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突出贡献个人奖,2021年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22年荣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徐华强在实验室(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一架飞机有2万多个零件,哪怕一个零件有一丁点的损耗,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是我们坐飞机都感觉非常安全。同样,我们发射火箭、重卫星的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不可能说10次发射9次失败。这是因为,工程学、物理学它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楚。”

很多人说,新药研发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做药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看来,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人类对生命科学的底层逻辑不清楚。

徐华强认为,所谓科学,就是可以预测它的结果。“在有了清晰的底层逻辑后,我们从药物设计就要保证每个程序都是对的,一路走下去,就应该能够达到目标。但我们对生命科学基础问题的探索还是非常薄弱的,很多疾病发生机制机理都不清楚,这就导致了做药的艰难。”

徐华强在做的事情,就属于厘清生命科学底层逻辑的范畴。

徐华强在实验室与学生讨论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新世纪初,在美国密歇根州的Van Andel研究所,徐华强实验室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学生告诉他,中国的发展非常快,他应该亲眼去看一看。

2008年,时任上海药物所副所长的蒋华良找到徐华强,希望他能帮助药物所建立起靶标中心,提升研究所原创新药研发能力。于是,2009年,上海药物所与Van Andel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

2010年,徐华强创建了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结构与功能中心,该中心现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药物靶标结构生物学技术平台。在该中心的基础上,徐华强2013年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2015年实验室首次参加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获评“优秀”。

十年间,徐华强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硕士,并选派10余名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并归国取得成就,多人担任科研院所的课题组长、生物医药公司的创始人及CEO。同时他组建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靶中心、中科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上海吸引和培养GPCR研究领军人才的摇篮。

在深耕基础研究领域多年之后,徐华强的团队主导解析了30多种与神经、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GPCR结构,为这些疾病的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近年来,他决定用自己多年的积累,在基础科学与临床药物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致力研究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徐华强接下来的人生,将为实践这一理念而努力。目前,他参与和主导的3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研发进展顺利。其中,治疗脂肪性肝炎候选新药CS0159分别在美国(2021年)和中国(2022年)获批临床,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蛋白结构辅助设计,发现可增强药物活性及降低药物副作用的作用位点,并应用到新药分子设计中。从靶点研究到药物设计,皆由徐华强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完成,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原创新药。

标签: 生命科学 药物设计 中国科学院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