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全球报资讯】湖北红安:千余亩撂荒地三年全部复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赵炳长 刘子靓

七里坪镇福德桥村是红安县西北部的一个偏远乡村,有烈士37位。近年来,全村3056亩耕地接近一半抛荒。村支书秦旋心里不是滋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年,村里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整村发展红苕产业。3年来,撂荒地全部复耕,农民收入大大增加,秦旋紧锁的眉头终于放开了。

反复比较,决定主攻苕产业

地是农民的心头肉,要不是种地太不挣钱,没人舍得把地抛荒。福德桥村420户,有194户长期在外务工。秦旋寻思,要把地再种起来,关键还是要选准方向,提高收益。

福德桥村属于丘陵地区,按政策可以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合作社成立后,党员干部们坐在一块商议,试种了好几种经济作物,最后决定,还是发展红苕产业最有搞头。

红安苕在革命年代是红军粮,适合红安的地理环境,现在是地标优品。“这几年,县里鼓励发展红苕产业。种苕有种植补贴,还有育苗补贴,再加上国家的耕地补贴,只要把苕种起来,每亩光补贴就有400多元。”秦旋说。

现在,合作社种了好几个品种的苕。不仅有口感好、单价高的红心苕“紫檀红”“西瓜红”,还有淀粉含量高、产量大,适合深加工的白心苕。每亩毛收入超过2200元。

由于起步早,专业化程度高,福德桥村已成红苕集散地,合作社不仅给周边村免费提供种苗,还兜底收购。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5万元,主要来自于红苕产业。

共商共议,撂荒地应种尽种

合作社一成立就盯上了撂荒地。只有集中连片,才方便机械作业,降低种、养、收的成本。2020年,合作社在村里流转200多亩撂荒地,去年又流转380亩。

今年收到上级整治撂荒地的通知,秦旋干劲更大了。村两委提出“三个兜底”,交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后全部通过:所有的耕地,农户不种的,合作社兜底种。所有的收获,合作社兜底保护价收。所有做不下来的工作,村党支部兜底做!

合作社购买了两台拖拉机,免费帮村民翻地、耕整、起垄。开荒整治的费用不低,3年以上的荒地,一亩至少要花300元。

九组村民杨清礼嫌开荒麻烦,现在地整好了,他扛起锄头就下了地。更多长期在外的村民,爽快地把地都交给了合作社。

不过,由于开荒成本高,抛荒3年以上的土地,流转费第3年才全额给,有的农户不满意。也有的农户占着中心地块,影响机械化种植,又想单干种别的经济作物。遇到这种情况,全靠党支部和村小组,一个个把思想做通。

今年,合作社以流转和入股的方式,将村里剩余的780亩撂荒地全部开荒整治并收归旗下。现在,合作社管理田地近2000亩,其中种植红苕1150亩,野菊花400多亩,水稻378亩。

人尽其力,农民集体双增收

能干活的村民282人,其中还有89人年满60岁。由于红苕和菊花种起来爽利省事,再加上机器帮忙,在合作社统筹下,不足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耕种了全村的耕地,还颇有余力。

走进四组席在明家,几位老人正在乘凉拉家常。席爹爹今年68岁,他将4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流转费就有1000多元。“还可以在合作社帮工150多天,一天80块工钱,一年挣1万多。”说起收入,老汉笑意满满,“比自己种田强多了,也不操心卖。只要身体好,天天有活干。”

有了近2000亩流转地和稳定的劳动力,合作社也有了扩大再生产的底气。3月份村里刚开整治撂荒地动员会,4月份合作社就开始筹备新项目。新的红苕深加工车间已于6月开工,一期投资360万,将新建一条红苕全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红苕淀粉和粉条粉丝的深加工,日加工量可达80吨,预计9月底投产,全年产值达到450万元。到那时,村里就建立起了育苗、种植、储藏和加工的红苕全产业链。秦旋说,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超过40万元。

标签: 经济作物 还可以在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