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七成老人不知道自己耳背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柯  嘉


(资料图)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很多人上了年纪后听力会下降,但不是所有老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问题。近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近七成老人出现听损,其中七成自认为听力良好。

中国疾控中心老年健康室的研究人员在辽宁、河南和广东3省12个县区展开调查。研究共纳入10347位60岁及以上老人,并对他们进行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人听力损失现患率为69.8%,男高于女,且随年龄增加逐步上升。其中,轻度听力损失现患率为47.2%,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分别为18%、3.6%和0.9%。研究人员发现,与听力损失正相关的因素有增龄、男性、居住在农村以及从事体力劳动,负相关因素为受教育程度。根据老人的主观报告,70.7%的听损老人自称听力良好,且年龄较小、文化程度高、有配偶及听损程度轻的,误报率更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柯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当声音传导通路的任意环节出问题,人们就不能准确地听到声音,即出现了听力损失。“我在临床上也观察到老年人听力损失增多的情况,尤其是新听力评估标准出台后,对‘耳聋’的界定更严格,从平均损失超过25分贝降到了20分贝,所以研究中老人七成的听损率很有代表性。”

老人常见的听损分为两种。一是神经性耳聋,与年纪增大后生理机能的退化、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老人高发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会影响到耳蜗的供血和营养支持,因此增龄是导致听力损伤的重要原因。二是传导性耳聋,主要与居住环境、健康意识、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研究中的“居住在农村、从事体力劳动、受教育程度低”就是通过这3种因素影响人们的听力。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可能对耳朵造成损伤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噪声污染、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所以人群听力损失率不断提高。相对女性来说,男性因职业原因,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机会更多,所以风险更高。

柯嘉表示,老年性耳聋有两大特点,一是两个耳朵都发病,且病程进行缓慢,与单耳突发的听力下降相比,更不易被察觉;二是多以高频损失为主,即能听到低频音节,但听不到高频的,汉语中辅音频率偏高,元音频率偏低,所以就可能出现将“卖白菜”听成“谈恋爱”的情况。柯嘉说:“很多听损老人总说自己能听见,但别人只要一追问,就会发现他其实听不准。”另外,也有老人觉得“上了年纪听不准很正常”,不会关注听力问题。年龄小、文化程度高、有配偶及听损程度轻的老人受听力下降的影响更小,所以更容易误报。

如果老人出现听力损失但自己无意识,就会导致沟通不畅,尤其是当老人没听懂,但自以为懂了的时候,特别容易给出错误反馈,引发误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老人正常社交,所以还是应该做到早察觉、早治疗。

柯嘉表示,目前很多老人对听损的重视程度不够,医疗机构、媒体、公益组织等应该做好健康知识教育;家人与老人交流时,要关注他们是否有“问东答西”“打岔”“嗓门过大”等现象,一旦发现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老人也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

按时测听力。听力检测可以让老人了解听力损失程度、听损性质、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柯嘉建议,老人每隔2~3年检测一次听力,可以用手机程序进行简单的听力测试,尽早发现听损问题。

有问题早诊治。老人若检查发现传导性损失,需及时治疗,若是神经性损失,首先,不必太过惊慌、担心,以免错信“神药”,造成伤害;其次,保持良好状态,做好健康管理,少接触噪声、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最后,及时采取干预手段,如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等,尽量保证生活不受影响。▲

标签:

热门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