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错得好!

“您点的12英寸比萨没有了,给您一个8英寸的、一个4英寸的吧!”

“8加4等于12。孩子们,服务员的想法对吗?”

前不久,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化错教育”2019年度峰会暨全国小学数学“两课”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执教的展示课,吸引了来自26个省区市的1200多位代表的目光。

“8英寸比萨和4英寸比萨加起来不等于12英寸吧?”“这怎么看出来的?”……学生们七嘴八舌。

“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想办法验证,好不好?”华应龙引导孩子们。

一个买比萨的“错误”,打开了一扇神秘的数学之门,这道“门”的名字,叫作“圆面积的练习”。“华老师从一个买比萨的差错开始,让学生在‘错’中明理悟道,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领略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40分钟的展示课结束了,台下的老师们仍意犹未尽,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教师金妤茜感慨道。

“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华应龙总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不怕“错误”、把“错误”当成“金矿”,华应龙在业内久负盛名,他给这种教学方式取名“化错”。“正确的可能是模仿,错误的往往是创造。”华应龙解释,“化错”,就是用所学的“正”来对“错”加以解释,达成“错”与“正”的融通,体验寻找真知的乐趣。

“1000÷20+1000÷5”,黑板上写着一道算式。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当即作答“1000÷(20+5)=40”。可一看答案,怎么不对呢?华应龙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说:“现在我们来欣赏……”不待他说完,就有嘴快的孩子接上:“错得好!”

“错得好”,好在哪里?华应龙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原来,这是由乘法分配律引发的“想当然”。“喜欢思考的学生才这么做。这个差错,提出来一系列非常好的问题:除法到底有没有分配律?为什么乘法总有?”迎着华老师的目光,做错题的孩子既感激,又格外认真。

“差错只与正确相差一点,再拐个弯就对了。有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常常能从差错中看到正确,寻觅到新的可能。就拿这道题来说,做对了,也许让这个孩子满足于停在原地。但做错了,又弄懂为什么,他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就非常深刻了。”华应龙说。

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总是不怕“出错”。

有一次考试,时间到了,一位学生摁着试卷不让收,几乎哭着说:“我不能错一道题!”面对这种情况,华应龙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尽量少犯差错,这是做人的准则;从来不犯差错,那是天使的梦想。”

“一个人越优秀,可能犯的差错就越多,因为他会努力尝试更多新东西。所以,不管是对学生、对同事还是对自己,我们都应该有‘错得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华应龙说。

从“化错”始,至“化人”止。30多年来,围绕学生“学习之错”进行的实践与研究,几乎贯穿了华应龙的教育生涯。开始是“容错”,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然后是“融错”,融错误为一种教学资源;再后来是“荣错”,鼓励学生“犯有价值的错误”“数学就是游戏,错着错着就对了”;最后,便是“化错化人”,让学生在体验寻找真知乐趣的同时,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阳光的人生态度。

“当很多人视学生之错为消极因素时,华应龙发现了其中蕴含的价值,在‘化错’中引领学生走向享受学习的快乐之路,进而达到‘化人’境界,这是一种宝贵的创新品质。”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朱卫国评价道。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院长赖配根认为,“化错教育”涵养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做到学科育人。

一位老师带出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影响一批老师。如今,“化错化人”正如播撒大地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且看这次峰会上: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高丛林,以“无尾熊兄弟的时钟”故事串联起错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安徽省淮北市黎苑小学教师韩东,从“七十二变”的数学算式讲到“三十六计”的计谋,深化了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教师孙贵合,带学生们玩了一次“眼见不一定为实”,同样的“四巧板”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居然“不一样”;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吴铎,将贸易中的统计图搬上课堂,让学生们结合实际情境突破思维定势;福建省厦门市华昌小学教师李培芳,在“鸡兔同笼”问题中,带领学生洞悉策略背后的“试错”思想,实践华应龙提出的“化错养正”……

“错了,并不是最终的定论。只要再添一点点热情,再添一点点好奇,再添一点点信心,再坚持思考一下,也许就会点亮人生,可谓‘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华应龙说。

标签: 数学特级教师 华应龙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