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桐神品——古琴(1950—1970)》专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世纪绝响——阿炳传世乐曲》专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日前,《世纪绝响——阿炳传世乐曲》和《丝桐神品——古琴(1950—1970)》两套专辑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音响档案珍粹”项目成果,标志着学术音响资料的整理与保护迈入新阶段。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我国重要的艺术资料信息中心。其中馆藏7000小时的中国传统音乐音响档案,199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世界的记忆”(MemoryoftheWorld),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此次出版的阿炳乐曲,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等学者赴无锡采访民间艺人阿炳的原始录音;古琴专辑则包括1956年全国古琴普查录音及其他馆藏古琴音响资料。
《世纪绝响》所收阿炳传世的6首乐曲,世人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不仅有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编的阿炳曲集,更有1951年中央人民广播器材厂出版的唱片,以及后来多家单位复制发行的阿炳原音作为音响参考。
《世纪绝响》“后记”介绍,本专辑出版经历了修复钢丝录音机、制作新磁头、处理杂音噪音等技术流程,力求最大限度重现阿炳演奏的高清原声,为学界提供保留更多历史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为保存录音资料的原始性,整理者对于琵琶曲《龙船》中的一小段音频缺损,并未擅自作任何修补与嫁接,充分体现出对前辈艺术家和学者工作的尊重。
这是“自杨荫浏对阿炳录音以来,首次从原版钢丝录音带转录,并且6首乐曲全部呈现的阿炳遗音”。此次在高科技手段保障下原版遗音的严谨整理,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欣赏体验——二胡曲《二泉映月》中主题与变奏的沉郁顿挫和激越飞扬,《听松》中散板引子蕴含的雷霆万钧之势,琵琶曲《昭君出塞》的激愤与悲痛,《大浪淘沙》的隽永洒脱和哀而不伤,都在《世纪绝响》专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把二胡、一把琵琶奏出的几近乐队的震撼效果,使人充分领略到阿炳二度创作的精湛功力,专辑的音响品质远胜于前。
同时发行的《丝桐神品——古琴(1950—1970)》专辑,对于古琴艺术传承和学术研究,同样意义重大。上世纪50年代,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研究所、广播事业管理局共同组织古琴采访小组,査阜西、许健、王迪三人组分赴全国各地,采访琴家、采集琴曲及与古琴相关的文献、器物等资料,共录制了86位琴家演奏的262首乐曲,总时长近2000分钟。这是一次具有学术里程碑意义的采录,传承数千年的古琴音乐,因此而获得系统整理;所录制的200多首琴曲,也是首次以音响为载体的大规模保存。这次古琴采访的意义,恰如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所言,“它就是那个在许多民族口头传说中最终延续了人类与人类文明的‘葫芦’里的‘葫芦籽’”。本专辑收录并首次公开出版的274首琴曲,不少都来自当年的古琴采访录音,另包含部分馆藏其他珍贵古琴音响,成为延续“古琴艺术”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生命的“葫芦籽”。
《丝桐神品》专辑共10卷30张CD,是近年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单件乐器音像体量最大的一套出版物。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曾指出,现存传统音乐有三大宝库:七弦琴(即古琴)的遗产;南北曲与各种地方剧曲音乐、说唱音乐;各地古传的“特性乐种”。这是中国音乐历史长河流淌至今,人们仍可听闻的古乐遗音。
如何发掘这项珍贵的琴乐遗产?至少有两方面学术工作可以开展。首先,沉睡于古籍中的3000多个不同传谱的600余首琴谱,亟待琴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努力,潜心“打谱”研究,《丝桐神品》专辑为打谱复原古琴音乐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次,每首琴曲的不同传谱,既有流派特色,也含时代特征。探寻600余首琴曲的旋律母体,以及各琴曲传谱的衍展手法和结构原则,揭示传统琴乐的多样化形态构成和艺术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溯流而上,探寻特定时期中国音乐的构成元素,是更好传承弘扬古琴音乐遗产,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学术课题。此次出版的10卷本早期琴乐音响,为学者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