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让中国书法“鹤翔”世界

在20世纪书坛,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是具有代表性和学术研究价值的书法大家。与其他书家相比,他开创的引碑入草的新路填补了20世纪狂草史空白,而且因其精通英、法、德、俄四国语言,推动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传播。

以书传情,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价值。李志敏十分重视中美书法艺术交流,不仅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也通过其赴美的朋友、学生等将书法魅力传播到大洋彼岸。

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赵宝煦与李志敏系多年老友,极为欣赏李志敏的狂草。1979年春,两人与北大另一位教授张振国共同发起成立“北大燕园书画会”,由李志敏任首任会长,该组织也成为北大对外书法交流的主要基地和平台。中美建交后,赵宝煦赴美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每次都将李志敏的书法作为礼物,令美国朋友爱不释手。后来,赵宝煦还特地到安徽为李志敏购买、定制宣纸,一时传为佳话。

李志敏赠日本香风书院书法

社会学家雷洁琼、法学家罗豪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哲学家张岱年、东方学家季羡林等学界泰斗,也都十分推崇李志敏的书法,并将其书作当作赠送外宾的佳品。一次,雷洁琼、侯仁之专门请托赵宝煦致信李志敏求赐书作,信中说:“雷洁琼与侯仁之二位教授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会议,拜恳我兄为其书写唐诗小屏条三张。雷老久闻大名,殷切嘱我转求。大笔一挥,感盼之至!”实际上,在北大校内,各院系所和研究生院、“德、才、均、备、体”五斋、南北阁、第一体育馆、逸夫二楼等老匾牌,原写在大饭厅前的北大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镌刻在原法学院逸夫楼前的“建楼铭”等,均由李志敏题写。也因此,李志敏与沈尹默被合称为“北大书法史两巨匠”。由此可见,李志敏书法在北大师生中早已深入人心。

李志敏的书法作品也曾多次在美国展览。1988年,李志敏应邀赴美讲学,并与美国艺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有位美国人不理解:怎么可能把严谨的法学研究与浪漫的狂草创作集于一身呢?实际上,历代书法大家少有“专职”从事书法创作的,多是将军、官员、学者、文豪等,往往还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李志敏也是如此,除了法学泰斗和书法大家这两种身份外,他还工诗文、擅绘画,拥有深厚的国学根基。

在日本,

中国书法自汉代传入日本后,一直影响着日本书坛。我国书法史上的许多珍品、拓本孤本都在日本较好地保存下来,这极大地推动了日本书道的发展,进而又对我国当代书坛产生了影响。改革开放后,中日书法交流日益活跃,李志敏亲自组织了多次中日书法文化交流,对日本浓厚的书法氛围和文化环境也深为赞赏。

1981年,日本书道学校代表团访问北大。李志敏率北大燕园书画会同仁与日本同道一起,在北大临湖轩及勺园举行了交流笔会等活动,校外书法家沈鹏、柳倩及学生书法爱好者张辛、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冷溶等也参加了交流。双方介绍了两国书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就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如日本书家讲书法意境的“空”即虚无,而李志敏则不完全赞同此种看法,他提出,禅的“空”是虚无的,但书法意境的“空”并非如此,形还是存在的,关键是有形中要显出脱俗之蕴。

1985年,李志敏与陈玉龙等率北大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拜访了位于大阪的香风书院,会见了井口东葩女士。李志敏为香风书院创作了一幅草书——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并在诗后题跋:“愚于初秋访日,与香风书院东葩女士相会于大阪,乃一生幸事。书此祝香风书院之书道如鹤翔碧空,誉满扶桑。”两人自此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时书信往来交流书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著名学者池田大作介绍和推荐,日本创价大学书法部多次访问北大,李志敏率书法界同仁进行了热情接待,并与创价大学书法部进行了广泛交流。

李志敏致信友人

1988年,在启功等先生的力荐下,李志敏当选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上任后,他积极推动北京市书协与日本进行书法交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1989中日书法艺术作品联展”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随着中日书法交流的深入开展,日本出版的《书道》《中国书画作品集》《中国书画家作品选》等书刊,均收录了李志敏书作或作专题介绍。李志敏狂草在日本声名鹊起、影响日隆,不少人都将其与同样在日本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

即使病重,

中韩两国的书法艺术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三国时期书法传入韩国到19世纪末,传统的韩国书法仍沿用汉字而非韩文。从王羲之到欧阳询、虞世南及赵孟頫,均是韩国精英阶层追摹的对象,也产生了崔致远这样的韩国书法史巨匠。李志敏非常重视韩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不少韩国书法家都有密切联系,共同推动了改革开放初期中韩之间的书法艺术交流。

李志敏狂草书风高逸、苍茫古朴、雄浑大度,深受韩国书坛的钦慕。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早年经常以学生身份致信李志敏求教或沟通艺术问题,在1992年3月的一封信中,他就专门谈到了李志敏书法在韩国的影响:“浙江美院受国家委托组织高质量作品赴南朝鲜办展览,负责此事的二位先生均为我之友,您在南朝鲜影响甚大,前书道理事长也撰文介绍过。现寄去邀请函一份,若您老有兴趣,请惠寄1至2幅作品到我……另如您能写一封信给南朝鲜书总理事长(即为您撰文的),请他在中国艺术展开幕时能予以惠临指点当更佳,此信可随同您作品一起寄给我。”在李志敏的举荐和协助下,浙江美院组织的这次赴韩国“中国艺术展”取得空前成功,李志敏参展的书法作品也受到极大关注。

李志敏生前曾多次赴韩国讲学和进行书法交流,即使晚年病重期间,他也不曾忘记肩负的责任。1993年9月,他在给学生叶清的一封信中提到:“下月中还要去韩国讲学十天。”在同月的另一封信中再次写道:“病能治好,明年定成行(来沪)。今年内我还要去南韩讲学,明年四五月去香港讲学,就看身体如何。”谁知天不遂愿,为中韩书法艺术交流史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引碑入草,

除了国际书法艺术交流外,李志敏也十分注重与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交流。根据香港树仁大学、澳门大学等与北京大学合作办学的安排,上世纪90年代初,李志敏多次到树仁大学、澳门大学讲学,同时也有了更多与香港、澳门书法家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李志敏狂草初看大气磅礴、摄人心魄,整体有“大象无形”之感,然又下笔有象、笔笔得法,尽显引碑入草的意蕴,受到港澳同仁的高度赞誉。据北京大学教授巩献田回忆:“在香港树仁大学胡鸿烈校长办公室南侧墙壁上,有李志敏先生用狂草写的曹操《龟虽寿》,西侧有启功用行书写的一副对联和画家的一幅国画,东侧有香港著名书法家郑家镇的行草书法和吴方先生画的瓦当及篆字书法挂轴,三面墙壁的书画作品,各有洞天,均有意趣,交相辉映。最奇绝夺目的,在我看来,却是李先生的狂草。”实际上,胡鸿烈校长办公室悬挂的另一幅书作的作者启功也曾专门评价:“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法籍著名艺术家熊秉明先生在80岁时,看了李志敏先生的《书论》及作品后,指着李志敏先生的草字反复对我说:“狂草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碑帖结合意义非常重要。”

李志敏曾说:“我不在乎现在,在乎300年后。”随着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李志敏书法也将与他生前所致力推动的国际书法艺术交流事业一样,不断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标签: 中国书法 中华文化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