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尚 >

“追星”的本质变了味儿 饭圈文化或将进入休整期

在历时两个月的采访中,“追星本该是件快乐的事”是站在每一个立场上的人都曾提到的一句话。当大家像在讨论“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讨论着“粉丝行为是否该由艺人买单”时,“追星”的本质似乎早已变了味儿。

而这两年,随着影视产业陷入严冬,平台、资方趋于谨慎、冷静,粉丝经济早已不再是效益的保证,饭圈文化未来或将进入理性休整期。

A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艺人需“下场”正面引导,不能不表态

在“227事件”爆发后,相较事件本身,外界最大的质疑是“肖战去哪儿了?”粉丝场下激战正酣,团队发文维护大局,但肖战却只在时隔一个多月后发布新歌《光点》,选择用作品表达内心思考。

随着粉丝逐渐幻化为偶像的形象符号,粉丝对他人的谩骂或过激行为,并不会引起外界对其个人的指责,反而其“粉籍”(指其喜欢哪个爱豆)会成为秋后算账的追溯,即“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明星躲在粉丝后面,是不对的。”在资深艺宣小玫看来,艺人并非一个物品,理应有自己的想法;受到粉丝回馈,也应承担饭圈文化中,正确引导粉丝的责任,“至少不要在事件爆发后,给粉丝造成一种‘我做什么都是为了哥哥好,哥哥都能理解’的错觉。”

在娱乐圈,及时通过或暖心安慰、或鞭策斥责的方式“引导”粉丝,已成为艺人最日常的话术表达。但事实证明效果颇佳。林更新就曾“空降”粉丝群,表示对和他人斗嘴的粉丝感到“生气”。蔡徐坤则在机场遇到粉丝接机时,严肃地摆手叮嘱“疫情期间不可以群聚”。

大多数人对偶像与粉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社会关系也深以为然。“偶像应当告诉粉丝不要理会黑料。如果偶像不表态,粉丝很容易失智,结果就是粉丝和黑粉混战,黑料出圈,偶像惹得一身骚。”资深媒体人小木身处网络媒体,见证了很多“偶像买单”的事件。

有着12年饭圈经验的红红的偶像从出道到现在,经常引导饭圈,他用简单的话语、表情、歌曲对粉丝进行引导,不仅能够平息大家的情绪,也不会伤害到为他努力的粉丝的面子。“其实这件事,就像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如果艺人觉得粉丝不需要做一些事,就应该站出来说。什么都不说,那只能理解为是默许。”

但同样作为粉丝,小Y并不同意被迫“买单”的认知。她认为粉丝群体实际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客观理智的粉丝通常会“边缘化”,所以外界看到的大多是极端暴戾的部分人。小Y直言,微博上一切言论都可能是假的,艺人开麦(指在社交平台公开发文谈论某事件)很可能是团队授意,希望粉丝妥协个人想法;且一旦饭圈某个行为失控,演变成粉丝为自己而战,而非单纯为了爱豆的利益,这时就算爱豆下场开麦,也无法控制局面。

不少粉丝都认同于,一些在艺人事件中“败路人好感”的评论,是“职黑”与“营销号”的恶意营业。职黑,即被有偿雇佣或出于个人恶意,假扮成艺人粉丝,做出令网友不满的行为;营销号则是微博上以流量或利益为目的,通过或夸赞或贬损艺人的方式博取关注度的公共账号。“职黑不可能消灭干净,只能准备好应对手段,尽量让路人少被影响。”小Y坦言。

B粉丝经济时代落幕?

——影视严冬,流量不再是首要考量标准

2019年,影视产业和流量艺人都不太好过。相关部门颁布“限古令”“限薪令”“限长度令”令资本遇冷,金主爸爸“掏腰包”的姿势不再阔绰;《武动乾坤》《上海堡垒》等粉丝向作品先后扑街,令流量沦为收视、票房“毒药”。此外,拉新稳定的平台方,也不再需要忍受以单集千万的片酬为流量买单。

严冬之下,大量流量艺人从忙碌轧戏(指艺人在同一时间接拍多部戏)到无人问津,只能在杂志、时尚、综艺秀场上证明自己还“正当红”。

“粉丝,好像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效应了。”业内人士L先生透露,如今在选角时,平台似乎很少再要求“流量第一位”,而是尊重制作方从角色的契合度上出发,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量艺人的带货能力、市场价值、舆论正负面。

例如“227事件”发酵后,不少网友猜测肖战的待播剧会变成烫手山芋。但L先生却不这么认为。“肖战本身的能力、形象都不错,为人也比较谦虚。这件事并非触犯法律红线,只是粉丝行为给他招了黑。所以如果我有合适的角色,还是会考虑他。”在L先生看来,市场环境、监管法规配套等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粉丝经济确实可以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商业品牌对艺人的包容度,也不再以粉丝行为做主要考量。资深艺人宣传总监包包透露,据她所知,肖战的商业价值目前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客户还挺能理解的。只是团队需要花一段时间维护路人缘。”而其代言的某个品牌,也并没有在事件爆发后,删除所有与其相关的内容,只是暂时把其他代言人顶到上面。从事时尚品牌市场营销的小仙表示,品牌会在粉丝和销量中平衡,“之前粉丝几千几千个地买套盒,品牌方肯定要考虑粉丝情绪。但如果艺人形象下跌,路人缘差,产品销量肯定会减少,品牌也不会为了粉丝迎难而上。”

C艺人团队升级运营管理

——以感情输出替代危机公关

包包作为艺人宣传总监,已经有至少七年的工作经历,她目前正在负责一位刚入圈的女演员M。她用过往经验为M量身定制了目标明确、重点分明的粉丝运营方案。在她看来,过去的粉丝运营只看重“活跃粉丝”和“引领舆论”两部分,但如今针对演员级别不一样,团队会给出更详尽的规划,大致分为“演员的现状分析”“运营的策略”“粉圈的规划”“危机公关”等。

以M为例,团队会先以她的毕业大戏、参加的综艺,与大刊或知名品牌的合作等资源,在她粉丝群中进行大量、多次传播。其次在拥有待播剧的前提下,利用粉丝宣传,加强路人观感。

更好地利用粉丝话语权,让粉丝更加“专业”,同时对粉丝进行民主运营,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粉丝通力合作,是目前诸多艺人团队与粉丝接洽的方式。包包透露,目前大型经纪公司都设立了粉丝运营部门,例如拥有较多流量艺人的嘉行传媒(代表艺人:杨幂、迪丽热巴等)、黑金经纪(代表艺人:侯明昊、曾舜晞)等。还有一些公司会直接外包给owhat这样的专业粉运(粉丝运营)公司,“它在造势和迎合路人粉方面有很多优势。据说某话题小花的宣传全案就给了owhat。”

此外,目前包包也正在“养”一些职业粉丝账号。号不在多,贵在活跃,可以更好地和粉丝打成一片。很多粉丝的视角和想法都“飘在空中”,对艺人的现状和现在拥有的项目资源认知并不明晰,所以“七分粉丝,三分专业”的职粉,可以很好地帮助团队引导、安抚散粉。而对其他职粉账号、艺人个站、后援会分支组织,经纪团队则会与一些容易沟通,不嫌事儿杂,愿意帮忙张罗的职粉培养感情,偶尔赠予艺人的签名礼物,或者在粉丝追机场时买咖啡、外卖和他们边聊边吃。

在包包看来,此类“打入内部”的行为,一是避免工作室出现信息错漏,二是尽可能地把艺人的想法、现状传达给粉丝,让粉丝理解团队对艺人的规划。反之,粉丝也会相应输送重要舆情给团队,例如粉丝举报、粉丝不满新剧等事件,若此前团队与粉头有所沟通,便可在发酵初期进行一定干预。

“这其实不属于艺人方的工作职责。职粉账号现在普遍应用于争议性高的事件,粉丝又是非常需要领头人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事情的评论和观感,非常需要引导性。我个人觉得与粉丝组织沟通感情,其实属于危机公关的一种。”

畸形无聊、恶性循环,粉丝有口难诉

谈到“饭圈失控”,作为众矢之的的粉丝,却大多处于“有口说不出”的无奈之中。在他们看来,大部分粉丝其实都是理智、高素质,且内心纯粹的。无论是为爱豆维权,还是与团队、出品方等资本“激战”,都尽量在用平和、正当的手段“为爱发电”。

“如履薄冰”,是很多粉丝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他们看来,当下的饭圈文化,是被品牌、市场、艺人和媒体集体塑造的结果,实际话语权并不大。不少粉丝也理智地仅将追星区分为“娱乐活动”,“粉丝手里永远不可能有改变世界的钥匙,‘哥哥只有我们了’是一些粉丝造就的最大谎言。”而当外界把极端粉丝的过错,归结于整个饭圈文化,很多人尝试辩驳,但自知大众无法感同身受。实际上,大多数粉丝比任何人都希望这个小社会能够健康、平衡地发展。

●小Y(25岁):从韩娱转战内娱的前站姐

●肉肉(25岁+):入饭圈不到一年的“新粉”

●红红(30岁+):顶流艺人后援会管理,在内娱饭圈待了12年

[“饭圈”敏感话题谈]

话题1#撕团队#

团队铁了心,粉丝闹上天也没用

肉肉:我的爱豆是一个团的成员,当时是大家集体撕公司不作为。很多小事会让我们觉得生气,比如机场不护着爱豆,任由粉丝拥挤甚至撞到爱豆身上。大家觉得公司不够专业,没有尽到职责,就集体抵制了好几个月。我个人认为其实没起到作用,无非就是让团队更重视艺人一点。

红红:我也撕过多次。但我自身来说,是冷静地用很现实的角度,讲商品和消费者的关系。不这么做,就很容易过界。所以一方面,我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事,另外一方面,我有不满,我会去提意见。

其实“撕”,凡是撕成功的,基本上都是艺人和团队本身已经动摇犹豫了,或者是默许的。所以外界看起来好像是粉丝撕掉的,其实艺人和团队只是顺势找了台阶下。更有甚者,是故意放风叫粉丝去撕,比如撕奖项、番位(演员出现在宣传物料和作品中的排位次序)。艺人或者团队如果铁了心要怎样做,粉丝闹上天也是没有用的。粉丝不傻,很多时候他们也知道撕不走(团队),但出于情感原因,就得发泄出来,憋着难受。追星本质就是娱乐活动嘛。

我觉得分寸感很重要。闹经纪人这种,那一定是矛盾积攒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话题2#“出警”#

对路人“出警”只会增加厌恶感

小Y:引起饭圈“出警”(即粉丝用各种方式阻止对方发言)的是艺人口碑受损(也许会影响之后的资源),那么不管是不是真的受损,粉丝的敏感心理就会迅速“出警”。

肉肉:公众人物被评价太正常了。我作为一个混圈不到一年的粉丝,随意“出警”是我完全不懂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如果对家互骂,骂骂也就完事了,是饭圈正常的争执。但对路人“出警”,我非常不理解。除了增加路人厌恶感,不会有任何好处。

话题3#控评#

无聊,但身处其中不可避免

小Y:有意义但很烦。无论是解释澄清类还是安利,几条就可以了,毕竟粉丝属性明显,路人会看到,如果感兴趣的话就会通过控评(即用统一文案控制评论画风和方向)内容了解基础信息。但刷屏的话就会过犹不及,造成反感。

红红:如果是营销号,有时他们自己就会去买热评,逼得粉丝去控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产业,我觉得蛮畸形蛮无聊的。我自己很少控评打榜,但身处这个游戏规则中,多多少少是不可避免的。

话题4#饭圈失控#

群体性行为,易被误解为“失控”

小Y:我觉得确有其事。饭圈就是一个小社会,但饭圈没有一个拥有足够智慧的“领导团体”,很多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大多在追求自我实现,没时间去关注别人的自我实现。没有“智慧的领导者”,失控是必然也是经常的事儿。

不过,如果这个“领导者”和艺人或团队发生矛盾,会直接形成不可逆的对立,可能发生大规模出坑(与脱粉同义)事件,对饭圈更迭是致命的。

肉肉:妖魔化了。喜欢这件事本就带有一定偏向性,饭圈又年龄偏小,不少人没有独立的思想。而饭圈被妖魔化的一个原因,我认为是很容易被搬到台面上让大家看见。

红红:妖魔化了。粉丝是一个有着强大组织能力,线上线下、人力、物力和资金都很充裕的群体。因为共同爱好而集结。它会做什么,就看如何去引导和利用它。一旦这个群体为某个群体目标而去做一件事时,很可能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失控”。被不同人或团队引导和利用,在不同的人群眼里都是“失控”。

(文中小玫、小木、红红、小Y、L先生、包包、小仙、肉肉均为化名) 除署名外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