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三英战吕布》《武松打虎》《荆轲刺秦》……十几年前,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院长、非遗京西皮影传承人王熙将皮影戏带进了校园,截至目前,已经让全国1000多所学校的学生领略到了皮影艺术的魅力。她组织的皮影戏校园巡演开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日前,《“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皮影戏进校园这种方式,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综合艺术素养,非常符合当下文化发展的方向。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号召下,龙在天皮影携手十八数藏,陆续发布了《园明皮影十二属》、《山海经》、《福禄寿喜》星神、《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等系列皮影藏品,用数字赋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让非遗以更多面貌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在保护国家非遗过程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小戏迷”已成皮影戏的重要观众
一张幕布,灯影之上、手指之间,让小小的皮影人有了独特的灵魂。王熙将皮影戏带进校园的举动,让不少孩子第一次看到了皮影戏。有些还走到幕后,跟皮影艺人学了起来。
对于成人来说,皮影戏演绎着百态人生。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皮影是帮助他们表达自我的舞台。“自从皮影戏到了学校后,孩子不再沉迷手机,爱上了美术和皮影戏表演,甚至自己编了皮影故事演绎出来。”
皮影戏中有音乐,有绘画,有故事,有诗词,是一个综合的视听艺术以及独特表演特点的魅力艺术形式。“玩皮影戏就和拍电影一样,有编剧、道具、灯光、声乐,还有导演协调指挥,太有意思了。”一名上过皮影课的学生如是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熙的爱人林中华表示,我们逐渐发现,皮影戏的受众逐渐由“老戏迷”变成了“小戏迷”,学生已成皮影艺术的重要观众。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龙在天皮影专门为小朋友设计了一系列儿童皮影戏,弱化了晦涩的传统唱腔,用普通话配合皮影的表现形式进行演出,除了像《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这样的儿童剧,还有根据课本内容改编的课本剧,比如《东郭先生与狼》。今年冬奥期间,王熙还带领团队,创作了冬奥主题童话皮影戏《寻找雪姑娘》,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编制中国第一套少儿皮影教材
“校领导、老师、学生都很喜欢皮影戏这门课,每次你们一来,大家都开心坏了。但等你们走了,我们再想教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教,有心无力啊。”北京八一中学一名美术老师很苦恼地和王熙说,“王院长,帮帮我们吧。”
“想要找到更多的传承人,让孩子们爱上皮影,光靠我们走南访北的宣传,力量确实有限。”王熙回到剧院和林中华商议后,决定完成一份皮影教材,帮助皮影戏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就这样,王熙、林中华花了两年时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支持下,编制了中国第一套少儿皮影教材《中国皮影戏》。
“可以邀请一些有分量的大师,为新书做推荐。”内容完成后,编辑让王熙找业内前辈帮忙荐书。刚开始,王熙心里很忐忑,毕竟涉及商业推广,大师们愿意签名推广吗?没想到,王熙将消息发给各位老师后,马上收到了肯定的答复。“非常荣幸能推荐你们写的书”“这么多年,你们在坚持为皮影做实事,真的让人感动”……就这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魏力群等20多位国家级皮影大师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仿佛把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发光的重任也交到了王熙的手上。
“《中国皮影戏》教材目前正在校对,预计今年9月底能出版,”王熙说,这套教材共有6本,由浅入深,能让中小学生系统了解皮影知识。我们还研发了配套的动感少儿皮影学习教具,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我国少儿皮影艺术教育空白。届时,将推广到中小学去。
“希望能有更多学校和老师,把皮影戏当作了解民间艺术的载体去学习传统文化,皮影艺术从娃娃抓起,让更多感兴趣的学生轻松学会皮影戏。”王熙说。
“年轻人喜欢新鲜的东西,我们要把将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起来,让非遗走到他们心里去。”林中华表示,龙在天皮影正在同专注与“复活”非遗文化的十八数藏平台进行合作,用数字技术让传统皮影艺术联通历史和当下,在元宇宙的世界继续传承中华文化。
打开十八数藏平台,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正在发售的优秀非遗数字藏品。平台用数字技术促进非遗文化遗产价值的创新转换,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炫目魅力,让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
内容为王的时代,只有藏品本身价值过硬才能经得起市场检验。十八数藏负责人柏松表示,非遗作品本身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科技手段将它们打造成年轻人易接受的藏品形式,激活传统艺术的时代价值,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加入到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队列中。从而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