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废旧矿坑里“长出”的动物桃花源,清远长隆孕育出非洲二代

近日,广东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接连传来成功繁育非洲象宝宝的消息。据了解,一头非洲象幼崽于5月23日出生,刚刚满月,另一头则出生于6月28日。这是津巴布韦政府委托清远长隆对非洲象实施迁地保护七年以来,第一次连续成功繁育非洲象幼崽,目前两头新生幼崽健康状况良好。它们也是目前仅存的,在我国出生的非洲象个体。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在考察清远长隆种源基地时,对基地给予了中肯评价:“理念先进、视角宏远、眼光深邃、创新引领、体系完备、标准支撑、种源资源保护世界第一”。

非洲象连续喜添新丁,中非合作结硕果

津巴布韦,是非洲象分布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然而连年干旱,食物短缺和人象冲突,导致津巴布韦非洲象的生存环境逐年恶化。为了更好的保护非洲象,津巴布韦政府一直寻求通过国际合作带给非洲象保护工作更多的帮助和有效的支持。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关总署等津中两国相关主管部门的联合推动之下,根据中非动物保护合作相关的计划,2015年7月,一群非洲大象来到清远长隆安家,开启了迁地保护之旅。长隆通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向津巴布韦国家保护基金捐助20万美元,又通过迁地保护合作持续向该基金注资,用于当地解决大象饮水、反击盗猎等问题。

长隆承接该项目后,首先开展针对非洲象的科学研究,组织技术攻关,攻克了非洲象迁地保护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建立了多项有关环境、营养、健康方面标准,填补了国内大种群迁地保护非洲象的多个空白。2015年底,津巴布韦环境部长穆钦古里女士一行曾来到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看望生活在这里的“乡亲”,并对大象的生活环境赞誉有加。

据悉,种源基地另外的十多头母象大部分已成功受孕,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有更多的幼象在种源基地出生,从而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非洲象迁地保护种群,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也为世界珍稀动物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

废旧矿坑重生复现桃花源,生态恢复、动物保护双管齐下

清远长隆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得到中央多个部委、广东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清远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清远长隆列为 “重塑绿水青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大项目。两院院士多次莅临清远长隆指导工作,把脉清远长隆如何科学地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马建章院士就曾亲临清远,组织华南虎繁育和野化训练基地专家论证,利用大部分矿坑构建华南虎繁育野化训练基地。目前,昔日的矿坑已经恢复多样化岭南特色自然环境,并实现了老虎种群扩繁和初步野化训练。

以大种群、大自然、大生态为发展理念,清远长隆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非洲象、犀牛、长颈鹿、斑马、羚羊、虎等保育种群,这些大规模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成果,体现了这些年来长隆保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同时也验证了濒危物种迁地保护与野化放归的可行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动物资源的保护做出了标杆示范。

走进清远长隆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草木茂盛、树影婆娑,多种珍稀动物在其中自在生活,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裸露斑驳、飞沙走石、沟壑裸露的露天废弃矿山。

2014年,坐落在银盏版块的清远长隆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作为首期示范地,依靠着矿山的地貌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实现当地生态环境的逐步修复,成为动物们的世外桃源。据了解,清远种源基地首批动物共计32种413头只于2015年5月入场,经过7年时间的保育和繁育,发展到现在100种2000多头只,实现了珍稀动物种群规模的持续扩张。

响应国家号召,清远长隆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方针,致力于清远片区生态恢复,将遍是矿坑的山野变成了绿水青山,成为了数千头珍稀动物的绿色桃花源,彰显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人类决心。

清远长隆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不仅为物种繁衍和当地生态修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也为清远长隆项目的科普教育、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底蕴内涵。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