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素养 2022-01-28 20:18:59分享到:“双减”政策出台,学校如何更好地落实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在全国的1039所乡村学校,“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实施或许给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以社会公益的形式向西部、农村、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农村小学捐赠读本、教具,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不久前在“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2020-2021年度项目总结会上表示,“青少年除了学知识,学科学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理想,形成好的品德。教育不光是课堂教育,还包括课外教育,从而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对标国际科学素质教育计划
如果将观察的维度放宽,提升科学素质教育于上世纪中叶就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引起了美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教育的反思。特别是在科技界和教育界,一场关于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大讨论也随之开始。
这场讨论影响着美国科学教育改革,并在此后激荡起世界各国对科学教育的关注与改革。
作为在美国享有盛誉的美国民间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AAAS),在1985年发起了一项有关科学、数学与技术教育改革的长期规划。在全美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经过4年的调查和研究,《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该研究报告阐述了科学、数学与技术的知识目标,并明确提出了“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中心目标”这一论点。
之所以将这一计划命名为“2061计划”,是因为1985年是哈雷彗星“光临”地球的日子,该计划的起草者期望在哈雷彗星下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空——也就是2061年时,美国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能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关注科学教育的计划也不断提出。如1994年,在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的倡导及政府的推动下,英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开始纷纷制订自已的公众理解科学活动计划,并为其成员参加这此活动提供基金支持。
在过去的20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也致力于探讨全球各地区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版的科学报告总结了2010年以来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社会经济、地理政治和环境趋势影响下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与管理方法。
世界层面的共识逐步清晰:科学、技术与创新不是孤立发展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改革要加快进行。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先后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进行了科学教育改革,与国际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行动相适应。
培植国内科技教育的沃土
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研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报告的内容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创新课程开始在各地“萌芽”,提高年轻一代人的科技素养被教育界看作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再早时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并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到2021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对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的发展设定了新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
同时提出,将在“十四五”时期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5类不同的行为主体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其中,“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被列为首位,明确指出针对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方略,需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难看出,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科技教育的环境沃土已然有了基础,如何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补齐老少边穷地区科技创新教育短板,成为现实又具体的问题。
补缺乡村科技创新教育短板
2018年,受教育部委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顾建军对全国18个省份92所学校12929名大中小学校学生进行技术素养调研,形成了《大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现状调查》。
调查发现,乡村学生由于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对“技术之为”“技术之意”维度认识不充分,看待技术的视角具有一定局限性。“学生的科技素养水平与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落差,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失衡。加强科技素养教育,尤其是加强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顾建军说。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启动仪式)
基于此现状, 2019年1月,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科技日报社支持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社会公益的形式向西部、农村、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农村小学捐赠科技读本、教具,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使其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从而提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项目各省市开展校长教师课程培训)
“计划”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策略,五大内容相辅相成,在经过校长培训之后,“计划”的科技读本和实验包陆续发放到各个学校,按照规定,老师们要先通过APP一套系统课程的学习之后,再给学生们上课讲解科技读本和配套实验包内容。通过开展优质课程和教师、教学科技类培训活动,实现对基础工作开展的有益补充,激发师生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热情。
(项目科技读本及配套实验包)
其中,“计划”项目所捐赠的科技读本、教具是由顾建军教授带头编写和设计,包含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及农业科学五个方面。
(项目校孩子在科技素养课堂上)
从成果来看,项目实施至今,已经向全国 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1039所小学提供了全套课程服务,受益学生超过31万人。效果而言,由中国科学报社组织的专家团队调研评估,从基本信息(11%)的学习、科学原理(38%)的掌握、科学方法(14%)的理解和应用、 科学态度(23%)的形成以及信息素养(14%)的水平五个方面对参与“计划”课程学习的学生采取配额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进行,发放问卷10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1%,覆盖项目在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江西、内蒙古、云南、重庆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了便于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已参与和未参与“计划”的小学生大致各占一半。经过进一步数据合理性检验后,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参与“计划”的学生,在以上五个方面的整体表现得分更高。其中在“科学原理”部分,获得10分及以上分数段的学生数量中,参与过项目的学生比例占到了83.4%,明显高出未参与过项目学生人数26.8个百分点。在“科学方法”的掌握方面,得高分的青少年数量中参与过项目的青少年比未参与过项目的青少年高出16.7个百分点。而在调研青少年“科学态度”中发现,两者对科普活动的喜爱度上也相差明显,参与过项目科普活动的青少年在非常喜欢的程度中比未参与过的青少年高出了22.6个百分点。最后在信息获取和正确处理方面的表现,参与过项目的青少年也表现出了更优异的信息素养水平。
(学生们的课堂实践)
“课程的积极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以项目式任务驱动的形式去学习,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挑战困难,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及综合能力。”项目校代表、内蒙古阿龙山小学校长霍英说。
(面向师生的线上、线下课程及培训)
目前,“计划”的课程目标、课程特色、课程计划与国家课程衔接紧密,并采用科技+互联网的课程学习方式,实现对线下课程的有益补充。接下来,“计划”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增强乡村科技教师队伍的培养壮大,通过科学家、专家下乡等形式,用优质的科教资源灌溉乡村的土壤,联合更多社会科技型企业、机构、院所的力量,为乡村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的科教活动,搭建更优质的城乡交流平台,为乡村科教发展提供助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