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专家学者齐聚重庆涪陵 为“国民下饭菜”建言献策

12月17日,第四届中国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暨2021世界榨菜产业创新大会在涪陵开幕,本届主题为“全球榨菜基地,智创美好世界”。活动期间,中国调味品协会负责人、高校学者、科研院所专家、行业知名企业家、行业营销专家等嘉宾齐聚涪陵,为榨菜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分层推广

榨菜不应局限于一盘佐餐小菜

涪陵榨菜作为“国民下饭菜”,当前的主要消费渠道为家庭场景,在餐饮和食品加工领域还有大量市场空白待填补。随着消费场景的更新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榨菜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调味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白燕看来,榨菜不应局限于作为一种佐餐小菜,企业应当不断丰富产品品类,加强品牌建设,让榨菜更多地出现在餐饮、零食、佐餐等各个领域。

“榨菜是老少咸宜的‘国民下饭菜’,企业应当分群体、分场景进行分层推广,对消费者用途化、情感化引导,最大限度吸引目标客户群体。例如针对大学生群体,可以进行游戏植入,对于家庭受众可以冠名电视节目,或者将涪陵榨菜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拍成电视剧,以此植入相关元素。”中国调味品经销商会副秘书长张戟说。

鲜脆爽口的榨菜被称为“天然调味品”,张戟建议龙头企业可以尝试与餐饮学校合作,依托榨菜不断创新菜品,对消费者进行用途化引导,让榨菜为美食添彩。例如此前推出的榨菜鱼、榨菜虾豆花、老坛榨菜牛肉等都已成为涪陵榨菜宴上的招牌菜。同时,本届榨博会还发布了乌江榨菜八大菜系食谱,对传统菜品进行了创新化演绎,让大家了解到了榨菜的更多食用场景和用途。

科技赋能

产学研共享一体化发展红利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榨菜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依托科技实现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涪陵榨菜行业不断思考的问题。

产学研融合发展是涪陵给出的答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正杰表示:“涪陵有渝东南农科院先进的育种、栽培技术,有龙头企业现代化的生产线,还有很多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研究人员共享产学研一体化红利。”

以现代化生产线建设为例,涪陵榨菜企业不断改良榨菜生产工艺,实施“三清三洗,三腌三榨”腌制技术,在减少盐水污染的同时,引入生物发酵,建立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革新杀菌技术,不断提升产品风味,并孕育了涪陵榨菜集团这一行业首个不添加防腐剂的企业。

2021年,涪陵青菜头预计收砍面积72.95万亩,总产量162.6万吨,预计产销成品榨菜50余万吨,榨菜产业总产值达130余亿元。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洪军建议未来的榨菜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用科技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益生菌低温发酵、冷链运输等技术推动榨菜从佐餐食品向功能食品转变,使购买榨菜就像购买酸奶一样。另一方面,随着育种、发酵、调味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榨菜将趋于低盐化,更加健康。

健康相伴

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针对消费者关心的亚硝酸盐问题,在2021世界榨菜产业创新大会上,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陈功分享了《榨菜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变化及机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陈功介绍,蔬菜本身有大量硝酸盐,在腌制过程中会被细菌转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也不是榨菜等酱腌菜独有的,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含有这种物质。“我们在研究中对20多个城市、90多个榨菜泡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只要生产环境干净卫生,亚硝酸盐的含量都低于国家标准。”陈功说。

陈功介绍,在榨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杂菌导致,其含量呈非正态分布曲线,一般家庭制作3-5天会达到亚硝酸盐的峰值,此后会逐渐降低。陈功建议市民在自制榨菜时应多腌制一些时间,不要急于开坛。无论是自制还是购买的榨菜,开封后都应尽快吃完,避免杂菌污染。

“我们研究发现,长期的盐渍储藏会促使亚硝酸盐持续降解。对于榨菜企业而言,应当在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使蔬菜盐渍条件更清洁,减少外界对生产环境的干扰,进一步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恪守商业道德,铭记社会责任。”谈到榨菜企业的食品健康使命时,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志峰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国民下饭菜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