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认知障碍诊疗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早期防范认知障碍在老龄化时代十分必要
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疾病,可累及患者的一个或多个认知领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其他常见的种类还包括血管痴呆、路易体痴呆以及额颞叶痴呆。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对疾病分期的定义,痴呆可分为痴呆早期(轻微失忆和健忘)、痴呆中期(较严重的健忘、沟通困难、行为变化)和痴呆晚期(近乎完全依赖他人照顾、几乎完全不活动且出现严重记忆障碍)1。
年龄是导致认知障碍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与认知障碍相关的其他风险因素也随着年龄老化而逐渐引起一些严重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以及一些相关慢性疾病的患者人数将与日俱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照护和经济负担。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虽然高龄、不良的生活方式常导致认知受损,但这些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等慢性疾病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后果,推广疾病认知、降低风险因素和早期筛查对预防和治疗认知障碍非常重要1,也对防范其他慢性疾病有积极意义3。
为了预防和减缓老年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发生,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刊发了《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倡在全国范围内达成“80%公众知晓率”和“80%认知筛查率”的工作目标4,以期缓解因老年认知障碍和其他相关慢病带来的社会负担。
现有诊疗体系有待提升,我国认知障碍疾病诊疗亟需统一部署、深入规划
在国家和临床认知领域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认知障碍疾病临床诊疗规范化层面已经建立了相关流程并发表了相应的指南。但是,由于缺乏质控和统一组织的管理,各级医院的认知科室或门诊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同时,由于专科医生和设施的不足,医院间又缺乏必要的分级联动,使得下级、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的检测和诊疗手段。
认知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工作在我国的普及率仍然不高,三级医院仍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任务。《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近6成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才首次就诊,而体检或认知筛查发现问题后进一步明确认知障碍的患者仅为10.06%。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专科医生少,公众认知度低仍是这一疾病领域面临的几大难题,我国认知障碍诊疗亟需组织化管理,展开统一部署和深入规划。
建立慢病结合认知问题综合治疗理念,打造 “认知障碍拐点”中国方案
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认知障碍诊疗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旨在通过逐批国家级认知障碍标准化诊疗中心的建立,带动和指导区域级和社区级卫星中心建设。国家级中心担负建立认知全病程规范管理标准、多学科协作、精准诊疗以及新诊疗手段的研究和开发;区域级和社区级中心担负社区认知筛查、患者引流导诊、患者教育和慢病管理;尤其在各种慢病诊疗过程中关注患者认知障碍问题,建立慢病结合认知问题早期发现和干预的综合治疗理念,形成认知诊疗的三级防治服务网络,并搭建量表和诊疗管理的数据电子化平台,构建认知障碍诊疗质控体系和实现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的综合管理。项目将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探索更为规范化、易行和高效的认知障碍管理模式,打造 “认知障碍拐点”中国方案,提高中国认知障碍整体诊疗水平。
项目启动后,预计将在2021年6到9月组织专家对项目白皮书的撰写以及对相关标准进行讨论,同时在国家级中心启动三级诊疗联盟的建设。在随后的9到12月,项目将推动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白皮书巡讲和医生教育,实现第一批中心验收挂牌。在未来三年,项目计划将陆续在2022、2023和2024年分别建成50、100和200家认知障碍门诊三级防治医联体。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时将积极推动认知障碍科学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全病程管理并形成患者自我、家庭、社区和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认知疾病的认知率和早期筛查率,提高各级中心对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并构建认知康复体系,在社区、区域和国家层面构建三道“认知防线”,为更多的认知障碍患者和患者家庭带去福音。
项目牵头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和认知障碍学组组长、福建医科大学校长陈晓春教授对项目的启动表达了祝福:“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经过我们认知领域内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认知障碍疾病诊疗规范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造福了众多认知疾病患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认知障碍诊疗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将契合国家脑健康战略,继续推动疾病诊疗的规范化,希望项目能够联合和帮助广大临床专家共同抗击认知障碍疾病,共同开启认知疾病规范化诊疗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