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一群中国人,一片荒野,无数个奇迹

从一穷二白,到举世瞩目,中国探月工程留在岁月中的故事一直没有褪色。

那些赫赫有名、永留史册的人,那些为家为国、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的精神就那么留在时光里,兀自闪光,久久不散。

2021年2月22日,嫦娥五号团队代表接受会见,月球土壤样品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数千年上下求索,嫦娥奔月的神话成为现实,这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耀。

不可思议的成就背后,必然有艰苦付出的人。

从探月工程启动,到绕月、发射月球探测车,再到如今带回月壤,一个身影始终常伴左右——孙家栋。

他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近20年的一线奋战中,他奉献了全部的热情、执着,和智慧。

这位已经92岁的老人,用对国家深沉的爱,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日复一日的探索学习,擦亮中国人的星空。

事实上,这些精神也镌刻在每一个默默奉献的中国人身上。在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上,总有人像他一样,用汗水成就辉煌,用泪水庆祝收获,共同创造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奇迹。

01 漂亮的翻身仗

孙家栋与中国航天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1967年。那一年只有38岁的他,被钱学森点将,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

寂静的荒野里,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专家、经费不足,孙家栋说,当时连一个简单的21芯插头都找不到。

没有设计图纸,他们自行研究,没有人才,他们自己培养,攻克无数无法想象的困难,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他还记得那天的盛况。“消息公布后,我们坐车往天安门广场跑,但根本挤不进去,人山人海,都在庆祝。”孙家栋回忆道,他流下了激动热泪,“最大的感受就是扬眉吐气!”

那些年,在航天领域备受欺辱的中国,终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航天的全部发展历程,孙家栋一一经历。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航天飞行器,占到了中国所有航天器的三分之一。

如今回头看,这似乎是一个“惯性成功”的故事,一颗又一颗卫星升天,带回成果,但背后的心酸和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1974年,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升空20秒后爆炸。

跑出地下操控室,他眼前是一片火海:“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紧接着就痛哭起来。”

一颗卫星的研发不仅涉及大量资金,还有无数人的心血。痛定思痛,孙家栋带着团队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寻找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们把事故发生地的大片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找到了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

没日没夜地分析后,他们终于得出结论:事故原因是控制系统的一小段铜线,因发射时剧烈震动断裂。

一个裂痕牵扯整个产品失败,孙家栋感慨:“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也是从那之后,他建立起一套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一颗颗崭新的卫星升入太空,成就了中国航天此后三十多年的辉煌。

02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4年3月,中国绕月工程正式启动,孙家栋担任总设计师,同时也兼任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那一年,他已经75岁了,一个大多数人已经退休的年纪。很多人既担心他的身体,又担心他的名誉。

他们说:“您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刻,冒这个险?受这个累?”

他的回答很简答:“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也是从那时,他有了一个外号“空中飞人”——每个周他都需要频繁出差到不同的发射基地参与研发。

2007年大年初三,还没出春节假期,孙家栋便乘坐飞机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检查。

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发动机出现了问题。一向小心谨慎的他蹲下身子检查,看不到的地方,他索性躺平在地上,慢慢将身体挪近发动机底部,细心检查。

十几分钟后,他钻出口气喘吁吁地说:“问题不大,应该只是碰了一下,但必须请专家来鉴定。”

事后,时任副总设计师的李祖洪感慨:“当时,看到78岁的孙老躺在地上,钻进发动机的底部,我们真的很感动!”

从“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到“别人有的我们要做得比他们好,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孙家栋心里想的,始终是“技术自立,不受制于人” 。

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绕月人造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

当年11月,嫦娥一号准确进入月球轨道,控制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大家拥抱、击掌,而孙家栋却转过身,边走边掏出手绢,默默擦起眼泪。

从落后,到追赶,再到反超,这个老人心里的航天梦,家国情怀,在那一刻释放。他一直坚信,中国人不会依靠任何人,中国也不会一直被人欺负。

老人一生的夙愿,在眼泪里显得格外动人。

过去的几十年,孙家栋在星辰宇宙里驰骋,凭借一腔热血擦亮了中国人的星空。

如今,这位年届92岁的老人已经无法时时奋斗在航天一线,但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奉献着,孙家栋时常把鼓励和期望挂在嘴边,希望有更多人心怀国家,为民族事业不断奋斗。

今年初,孙家栋为东北老乡中国飞鹤题词:“坚持科技自立,共筑强国梦想。”

孙家栋亲笔题词

孙老的题词既是对飞鹤的肯定,也饱含对民族企业的期许和鼓励。

03 干“傻事”才能成事

某种程度上,孙家栋身上的精神,是中国人的底色。从建国之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伟大成就少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

他们留存在岁月中的故事不尽相同,却有着共同的内核:有勇气,有热爱,肯奋斗,不服输。

正如孙家栋给飞鹤的题词一样,科技自力与强国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景,更是刻在飞鹤骨子里的使命与担当。

这家拥有59年历史的乳企,同中国航天人一样,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奋斗了半个多世纪。21岁毕业就进入飞鹤的李春艳,用三十多年的时光,参与、见证了这一切。

作为陪伴飞鹤一路走来的老员工,李春艳非常明白“强国梦想”对飞鹤有怎样的意义。

58岁的李春艳,每每提起二十年前的故事,还是会激动、哽咽,为那个年代感怀。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服输。

2001年,李春艳在家中得知国营企业飞鹤即将被收购的消息,登时大脑一片空白,这是自己为之努力了十几年的“另一个家”,难道要这么散了么?

她既为之伤心,心里更有许多不甘。时任厂长的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告诉她,自己在齐齐哈尔克东县买了工厂,要带着“飞鹤”品牌重新开始。

“另一个家”保住了,李春艳心里激动万分,面对老领导“二次创业”的邀请,李春艳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但冷友斌却慎重地说:“新工厂条件很艰苦,你先去看看再做决定。”

这一看,李春艳傻了眼。与其说那是工厂,不如说是一片荒凉的原野。厂房破败不堪,院里杂草丛生,包装车间屋顶布满了蜘蛛网,四处透风漏雨。

用东北话说,李春艳“当时就上了火”。

辞去国营工厂的“铁饭碗”,去到一个远离家乡的私营企业,对当时的李春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想到冷友斌曾带领着老工厂的员工,克服困难,将飞鹤一点点地打造成在北方地区小有名气的品牌。她相信,即便重新开始,他们也不会输给任何人。更重要的是,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老领导伸出援手帮了自己一把,她又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呢?

怀着对老领导的信任和感恩,她离开家乡,选择搭上去往克东的车。

“当时那种感情很单纯,没有想那么多,我就是觉得先干起来再说。”回忆起当时的故事,李春艳感慨万千,“如果放在现在,没人会干这种‘傻事’了吧?”

飞鹤工厂今昔对比

当时和李春艳一起到克东的,还有200多名飞鹤的老员工。他们离开家乡,住在集体宿舍,一切从头开始。大家一起整院子、修厂房、搞卫生,一片泥泞的地上,所有人都灰头土脸的,根本分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工人。

虽然条件艰苦,但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却是她从未想象过的。

连李春艳自己都不敢相信,不到一年时间,一个崭新的、花园一样的工厂就这么落成了。

一切重新出发,李春艳还是选择了留在包装车间,从事基层的工作。

“那时候我已经有很多年的经验了,那里需要我,我肯定会去做,就像家里有需要,给自己家办事儿一样。”

办公室改造前后对比图

04 握住中国人的奶瓶

在飞鹤打拼的日子里,李春艳很少去计算时间,好像一回过神来,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工厂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设备也更加先进。望着与一年前截然不同的工厂,李春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相信这只重新起飞的鹤一定能飞的更高、更远。但让她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飞鹤包装车间变化

2008年,突如其来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产奶粉一夜之间成了我国奶企之耻、国人之痛。

《新闻联播》向全国观众通报三聚氰胺的查处情况,当新闻播报飞鹤是为数不多的检测合格企业时,李春艳说,许多飞鹤员工都哭了。

大家觉得,从2007年开始,飞鹤顶住贷款压力坚持建立自有牧场,保证奶源安全可控,这其中遭受的一切质疑和嘲讽,在这一刻得到了证明,飞鹤的努力和坚守没有白费。

但经受住考验的飞鹤并不能挽救国产奶粉的颓势。大批洋奶粉进驻市场,几乎占到整个市场80%的份额,而国产奶粉却节节败退。

在李春艳看来,虽然飞鹤的质量经受住考验,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任,许多消费者“谈奶色变”,甚至宁可给孩子戒奶都不愿意选择国产奶粉。

货架上一排排外国奶粉、外国同行对中国乳业的嘲笑,让包括李春艳在内的飞鹤人深深感受到羞辱。

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气:“我们中国宝宝自己的口粮,凭什么要让外国人掌握?”

飞鹤人既不甘心,更看到了背后暗藏着的巨大风险。

不同国家饮食结构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导致中外母乳的成分也有明显不同,如果中国奶粉市场全部被外国品牌占据,中国宝宝补充的营养不能满足自身所需,这对祖国下一代身心健康就是最大的危险。

飞鹤人明白,中国人的奶瓶要装中国奶。

飞鹤痛定思痛,决心在研发、奶源、生产等多方面下足功夫。深入探索中国母乳原貌,全球发表科研成果,让奶粉更贴近母乳、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将自有牧场建立得更为完善,守好奶源品质的第一道门;打造“2小时生态圈”,让牧场鲜奶在两小时运送至工厂加工......

李春艳和同事们则全身心投入生产,召集工人开早会,总结经验,提高生产效率,从那时起到现在十多年,从未有一天间断。

随着生产规模的一步步扩大,李春艳的包装车间从几个人,扩大到近300人;从最初的手工称量包装,到半自动化、自动化操作......

这期间,一家从奶源到生产全链条自主化的中国奶企,已经稳稳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近年来,洋奶粉不再是消费者唯一的追求,国产奶粉获得更多信赖,一点点夺回了中国奶粉市场占有率,2020年,飞鹤更是达到了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17.2%的市占率。

现在说起这些成就,李春艳脸上还是忍不住自豪的笑意,可要在当时情况下坚持做好这些事,背后凝聚的是每一个飞鹤人的日日夜夜。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为着一个简单而质朴的目标,几代飞鹤人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飞鹤获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六连冠

撕掉国人对国产奶粉的差评标签,打破洋奶粉统治市场的格局,天道酬勤,越来越多人看到飞鹤的努力与实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选择信赖飞鹤。

“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我们的飞鹤发展到了现在,做的这么好!”

李春艳始终觉得,飞鹤作为民族乳企肩负着非常重大的担子,每一罐奶粉出厂,都带着对祖国未来的承诺。

这是一种责任,更是印在所有飞鹤人精神上的底色。

05 不再落后于人

做好每一个零件、完成每一次任务,是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人,为国家负责的使命与责任。

做好每一罐奶粉,握紧中国宝宝的奶瓶,为每一位宝宝负责,是以李春艳为代表的飞鹤人的承诺。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一句话,它就在不同的岗位上的你、我、他心里。

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让我们的国家,不再落后于人。

在嫦娥五号登月任务中,还有一个别样的细节。

探测器踏上月球之后,一块印有“中国飞鹤”字样的铭牌与国旗一起,永久留在了月球表面。飞鹤也成为首个永留月球表面的中国民族品牌。

飞鹤旗下明星产品“星飞帆”与嫦娥五号一路相伴,成为首个进入地月空间的婴幼儿配方食品,这意味着飞鹤在中国婴幼儿食品行业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勇往直前的人,也没有什么能够熄灭一颗燃烧的心。

即便条件艰苦,即便困难重重,但只要敢拼搏,自立自强,不断前进,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其实触手可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