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首周,分得如何?
突击检查发现,部分小区桶站设置不规范,动员力度不足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亮相,垃圾转运车喷涂换上“新装”,“四桶”齐全的分类投放点就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
如今,《条例》施行已满一周,社区执行得如何?分类垃圾如何运送?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实施情况参差不齐
“先扫描二维码,注册后可根据提示使用垃圾分类投放柜。”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新华园社区,早在4月29日就启动了垃圾分类指导宣传活动,投入使用6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每处都安排了指导员,引导社区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北京市城管部门建议,居民可在家放置“两桶一袋”,即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和装可回收物的环保袋,再按分类要求将垃圾投递至小区内的投放柜。但记者注意到,在实际投放垃圾时,很多居民仍搞不清分类方法。前往指导宣传处的居民络绎不绝,纷纷询问分类的具体方法。
“我们小区提前发放分类垃圾桶和分类指导宣传手册,告知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事实上,根据程序引导,操作非常简单。”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向记者介绍,扫描智能投放柜屏幕上的二维码,很快看到弹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4个选项,按照需求点击相应项目,每个投放柜的剩余容量会即时显示。
“通过这个小程序,垃圾运送员也可以在后台看到相应数据,及时将装满的垃圾桶拉走,送去小区附近的垃圾分类站点。”新华园社区垃圾分类管理负责人梁先生说,该小区共有1500户居民,经过几天的垃圾分类宣传,已有350户左右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
记者走访了解到,《条例》实施一周来,北京市许多社区已经积极行动,但也有部分小区尚未开展。“我们小区不但没有配备‘四色’垃圾桶,也没人进行分类引导。大家对于分类的概念很模糊,还是随便扔。”家住通州某小区的翟先生抱怨说。
家住海淀区西三环的刘芸霞则表示,自己所在小区仅有两幢楼配备了“四色”垃圾桶。由于垃圾回收桶配备数量不足,小区里的垃圾混扔现象还很普遍。
分类垃圾分类处理
过去,在执行垃圾分类时多因“混装混运”、分类处理能力不足未能彻底执行。不少居民担心自己辛苦做好的垃圾分类毁于“混装混运”。
“小区内的智能分类柜装满以后,会有专人负责将垃圾运送到分类驿站。”梁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小区已经实现了分类垃圾分类处理,小区居民的垃圾先运到驿站,再由垃圾清运公司运走。与过去不同的是,实施垃圾分类以后,垃圾运输车也进行了分类,每种垃圾对应同类的垃圾车,被送去指定地点。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设施处一级调研员刘贤正表示,北京现有约8000辆大型生活垃圾收运车,目前已有首批45辆完成外观喷涂。一组垃圾收运车包含4辆不同颜色的车辆,分别对应不同类别的垃圾。“厨余垃圾将被运送至生态处理站,用于生产天然气等能源;其他垃圾被送至再生能源发电厂等地,由再生能源发电厂转化为电能;可回收物等垃圾被不同的制造公司收购后,可用于制造再生纸等物品。”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各区都采用相似的处理办法。其中,朝阳区部分街乡还通过厨余垃圾直运的方式解决混装混运问题。
将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由于垃圾分类实施不久,我们对于没有按规定投放垃圾的居民,多以教育劝导为主,劝导不听者,会酌情处罚。”通州区一街道负责人介绍,“有些老人不会操作微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专门设计了带有二维码的卡片,老人只需将卡片放在智能投放柜的屏幕前扫一扫,就能进行投放。”
东城区居民胡先生认为,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还有待改进。“我们单元楼下虽然放了4个垃圾桶,但由于垃圾清运不及时,经常出现有的垃圾桶满了,有的垃圾桶还是空的。希望能尽快完善配套设施。”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条例》规定,住宅小区中,公共区域要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类收集容器。同时,小区中必须至少设置一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投放点。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因地制宜设置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暂存点。
记者了解到,小区内的垃圾桶还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投放,自由组合。
“五一”期间,北京市对《条例》执行情况和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检查发现,部分小区桶站设置还不够规范,桶站值守力量不足,厨余垃圾分类不够纯净;一些社区、物业还存在动员力度不足等问题。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表示,对于这些问题,将逐一落实整改。目前尚有一些小区垃圾分类还没有落实,这将是一个逐步实施、逐步推进的过程。
据悉,从5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北京市将集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检查社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对于居民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违法行为,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和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负起监督责任,调动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积极性,把垃圾分类的责任落到实处,建立长效机制。
标签: 北京垃圾分类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