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走进大学校门,当学生遇到困难,学校应如何及时准确地提供帮扶?当学生面临“成长的烦恼”,老师该如何“量身定制”解疑释惑的方案?日常教育管理琐碎而繁杂,辅导员如何见微知著?
在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构建起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精准思政育人体系。
大数据助推“隐形资助”
家住陕西省澄城县的王创创,是村里第一位全国重点大学学生。看着孙子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含辛茹苦多年的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可一想到学费,心里头总是沉甸甸的。
没想到,王创创来到宿舍,他惊讶地发现,崭新的被褥已经铺在床上,校园卡里悄悄多了1000元生活补助。原来,在新生到来之前,学校的大数据平台早已根据数字迎新系统和招生信息准确识别了王创创的困难,润物无声地提供资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补贴,贫困学子还可以享受助学金、勤工助学等近20项资助政策,化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要做到“隐形资助”,不容易。“以往需要通过辅导员主动谈话、班委侧面了解、班级民主评议等形式来判断谁应得到资助、得到多少资助,容易让孩子们难为情。”西安交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王欢介绍,现在有了大数据平台筛选的信息,根据消费金额、恩格尔系数、家庭经济情况等26个指标,就可以做到精准识别、应助尽助。
资助完成后,学校对贫困生生活、学习的管理帮助也随之展开。平台显示,王创创进入大学后消费水平低、社交圈子小,辅导员了解后,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具体困难并耐心开导,让他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行为模式与消费习惯上往往存在一定特征。大数据平台抓取这些特征,将对困难学生群体持续跟进关注。每年寒暑假,书院、学院的辅导员都会按照平台提供的信息开展大面积家访,为困难学生送上爱心大礼包,并进一步落实、拓展相关帮扶政策。
“部分新生适应新环境、建立好习惯存在困难,但平时的学习行为较难观察,只能通过期末考试‘亮红灯’敲警钟,这实际上已经滞后了。”西安交大学工部部长、团委书记周远介绍,平台结合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后即启动预警,及时请志愿者等进行帮扶。
多维度定制培养计划
打开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精准资助、学业预警、成长推荐、毕业分析等版块一应俱全,实时更新。鼠标轻轻一点,还可以看到平台为2013—2018级2.1万本科生绘制的个人和群体画像。据悉,西安交大已将招生、就业、教学、学工等11个部门的14个业务系统数据孤岛进行连通,实现了6亿条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
谈到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大数据知识工程及其应用领域专家、西安交大副校长郑庆华教授表示,学校下决心打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业务配合和流程优化,从而快速发现、诊断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培养提供多维度的参考。
如何使数据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平台,西安交大搭建了“一站式”书院学生社区体系,统筹推进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动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下沉到学生社区,充分组织校院领导、专家学者、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校内力量和杰出校友等校外资源,为更多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提供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宗濂书院的藏族学生白玛央金便是受益者之一。
“从家乡走出来,是为了回去更好地参与家乡建设”,这是白玛央金一直以来的愿望。来到大学,她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呼吁更多藏区学生一起回到她所在的桑日县绒乡扎巴村,开展支教、卫生宣教、政策宣传等实践活动。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增多、社交圈活跃”,大数据平台显示出白玛央金的变化,老师们很是欣慰。了解白玛央金的想法后,校团委和书院老师协助她组建了“西行雪莲社”实践队,帮助她招募队员、扩大宣传,还协同校教育基金会发起众筹,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如今,这支队伍的规模连年扩大,深受藏区干部群众欢迎。
“老师们给了我很多锻炼机会,让我的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充分提升。我会心怀感恩地一路走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谈到学校的培养,白玛央金如是说。她被评为“2018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正准备赴西部基层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力争为每一个考入交大的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最好的年华绽放自己的青春梦想。”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表示。
转模式从“漫灌”到“滴灌”
在高校,一位辅导员往往面对200多名学生。育人对象规模大、个性多样,如何应对一些偶发突发现象?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工作的日常教育管理职能?西安交大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能使日常工作更加高效,也能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清晰量化,也改变了思政工作队伍的管理、考核和培养模式。平台上,开了多少次班会、谈了多少次心、每一笔帮扶是否精准到位都有记录。“这督促辅导员把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件事做细做深做实。”西安交大学工部副部长李新安说,把辅导员从繁琐细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让他们在职业化专业化方面多下功夫,从而提升能力和水平。
“大数据平台改变了高校思政队伍的工作模式。”郑庆华表示,有了大数据平台帮助,思政工作开展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顺应了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要求,也彰显了一所大学应有的人文关怀。
为了打通思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西安交大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案例心得编入资料库,并根据新情况、新需求定期对平台进行优化升级,让思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下一步,西安交大将继续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依靠现代化教育手段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表示,“学校将努力提高思政工作的能力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标签: 大数据助推隐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