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新资讯:县域“新”貌|荒漠变绿洲 致富又治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地处风沙前沿的十四师昆玉市人一直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走出了一条“治沙+致富”“生态+增收”的路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二二四团航拍(央广网发 顾雪 摄)

走进十四师二二四团万亩红枣园,苍劲的枣树抽出嫩绿的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连队职工正忙着抹芽、施肥,为红枣丰收打基础,经过一批批职工群众的艰苦奋斗,才有了眼前的万亩枣园,一改从前戈壁荒漠的荒凉景象。

二二四团成立于2004年,王来双夫妇是最早参加二二四团开发建设的职工,如今,这片50亩的红枣园早已成了他们家的“绿色银行”。

“我去年枣子收了20多吨,挣了十多万元。”王来双说。

王来双至今仍记得当年刚来到二二四团的情景:“刚来的时候风沙特别大,林带也没有种起来,一刮风,风沙铺天盖地就过来了。”

在沙漠里种植红枣的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王来双的想象,很多时候,刚栽下的枣树苗,一场风沙刮来,不是被吹跑了,就是直接被沙子掩埋,只能一遍又一遍重新补种。

王双来夫妇在枣地里抹芽(央广网发 高小霞 摄)

为了让枣树苗更好地生长,不受风沙侵蚀,与风沙斗智斗勇的兵团人想出了给枣树苗罩纸杯的办法。“倒扣纸杯是为了防风沙,不然风沙一过来,就会把树苗给吹死,扣上纸杯后,它们防着风沙、护着芽子,树苗就能慢慢长大。”王来双说道。

与此同时,团场还在每一片枣园周边都建起了林田防护林,有了林带的保护,枣树得以更好地存活下来。经过三年的精心呵护,栽种下去的枣树苗一点点茁壮成长。2007年,王来双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批红枣,他说:“当时看到树上全是红彤彤的枣子,特别开心,付出的劳动终于有了收获。”

枣树有了效益,王来双的信心也就更足了。在团场连队的帮助和指导下,王来双从对种植管理红枣一窍不通的“小白”,逐渐成为了一名红枣种植的“土专家”。王来双说:“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后来参加团里组织的红枣种植技术培训,现在关于红枣种植的内容我都知道。”

王双来给自家枣树抹芽(央广网发 高小霞 摄)

17年的种枣生活虽然艰辛,但也让王来双收获了“甜蜜”的幸福。如今,这“绿色银行”不仅让一家人买了房、买了车,去年还把连队的老房子重新进行了装修。

沙漠变绿洲,戈壁成良田。近年来,随着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深入,团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宽阔明净的柏油路、整齐有序的农家小院、多彩的文化墙、热闹的商业街,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王来双对此深有感触,“以前连队环境不好,没有人管理,现在连队种了大量的花草、果树,环境改善得非常好。”

如今,二二四团拥有挂果枣园面积13.1万亩、各类林果树面积5.6万亩、防风固沙林地面积4万亩,构筑起一道道防风屏障,22万亩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控制,创造了向沙漠腹地推进25公里“人进沙退”的奇迹。二二四团是十四师昆玉市各团场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持续不断植树种绿,师市林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王双来家的枣园(央广网发 顾雪 摄)

据十四师昆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蔡武基介绍,师市林果业种植面积31.83万亩,红枣种植面积25万亩。2021年师市红枣产量28.66万吨,产值24. 66亿元。在师市辖区,初步构建了以特色果林为骨架、大型防风固沙林带为裙带、天然荒漠林为前锋的立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标签: 种植面积 防风固沙 生态效益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