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反映在研发经费投入上,自201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超过日本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R&D经费已近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支出占名义GDP比重)也升至2.18%,再创新高。
中国各地又表现如何?根据这份公报:2018年研发经费投入超千亿省份共有6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和上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全国平均水平省份也有6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和浙江。
听起来是不是一点也不意外?显然,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印象中的经济重镇。不过,城叔通过梳理历年公报,还是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发现。
区域差距
先来看一下2018年全国R&D经费排名结果。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31个省份为三个梯队:1-10名为第一梯队,11-20名为第二梯队,21-31为第三梯队。
制图:城市进化论
总体来说,研发投入格局已经比较固化,且“头部”省份固化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
具体而言,第一梯队名单较为固定。回顾前两年公报,2016-2017年,10强名单上有8个重合。而2017-2018年,10强名单完全吻合。相比之下,第二、第三梯队表现惨淡,且梯队之间差距悬殊。
第一、第二、第三梯队R&D经费总和分别为14417.1亿元、4360.4亿元、900.6亿元,差距相当明显。
若单独观察每个梯队第一名,再加上最后一名,即排名第1、第11、第21、第31的省份可以发现,榜首广东的R&D经费分别是安徽(11)、广西(21)、西藏(31)的4.2倍、18.7倍、731倍,进一步凸显出各省份研发经费投入非常不均衡。
制图:城市进化论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重视研发著称的华为,仅凭一己之力,就撑起广东“半边天”。
年报显示,华为2018年研发费用高达1015亿元,约占广东全省研发经费37.5%。这也意味着,除排名前6的省份外,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经费,比剩余25个省份都高。
再来看研发经费投入的另一个指标——研发投入强度。
制图:城市进化论
一眼看去,“领头羊”北京的地位不可撼动,是全国唯一高于5%的区域,高达6.17%的投入强度甚至超过全球排名第一的以色列(4.25%)。城叔翻阅历年公报还发现,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云集的首都,近年来北京研发投入强度一直维持在5%以上,大大领先于其他省份。
为了便于考察各省份科研投入强度变动情况,城叔以2013年公报公布的排名作为参照。
制图:城市进化论
从结果来看,这六年间排名下滑最厉害的是黑龙江和山西,分别从17和16名,下降至23和22名。与排名下滑对应,黑龙江、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也分别下降0.32和0.18个百分点。
黑龙江和山西都是资源型省份,都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环节,培育新兴产业亟需科研能力支撑。而从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来看,黑龙江和山西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黑龙江尤其值得关注。过去6年间,黑龙江R&D经费呈萎缩趋势:2013年,黑龙江R&D经费是164.8亿元;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已下降至135亿元。在经济低迷情况下,黑龙江研发如果继续不增反降,或许会进一步削弱未来发展潜能。
基础研究
讨论了各地R&D经费总量、投入强度排名,再来看一下R&D经费内部构成。
R&D经费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以及试验研究经费。
通俗地讲,基础研究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应用研究就是在基础研究基础上研究应用,而试验研究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对产品生产或工艺进行研究。这三部分,也对应着科技从理论规律到产品落地的上中下游环节。
截至目前,中国试验研究经费(16396.7亿元)已居世界首位,今年基础研究经费(1090.4亿元)也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从近5年我国基础、应用、试验占总经费比重变动来看,三部分占比稳定,变化不大。
制图:城市进化论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但从全国来看,短板依然明显。
一方面,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比重首次突破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以2016年为例,这一年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分别达到16.9%、14.0%、12.6%和16.0%,而中国仅为5.2%。
也是因此,近来,国家相关层面一直在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9月2日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就直接作出这样的论断。
另一方面,企业角色严重缺位。2018年,科研经费投入总量上,高校、政府、企业占比分别为7.4%、13.7%和77.4%;但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上,高校、政府、企业占比分别为56.4%、40.4%和3.2%。
也就是说,虽然总体来看,企业是中国科研投入中坚力量,但具体到基础研究领域,主要还是依赖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吕薇的看法是:“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来源较单一,投入强度也偏低,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尚有差距。”
今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公开表示,对华为自己的基础研究还不够满意。“这30年,其实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但是在物理学、化学、神经学、脑学……其他学科上,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是落后的,未来的电子科学是融合这些科学的,还没有多少人愿意投奔我们。所以,我们在科学构建未来信息社会的结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够的。”
投资未来?
前面讲过,研发经费和投入强度最突出的省份,几乎都是传统经济重镇。
城叔汇总了2018年31省份GDP排名和R&D经费排名。从结果来看,GDP和R&D经费之间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这可以简单理解为,越“有钱”的地方,越敢于“烧钱”做研发。
制图:城市进化论
而在GDP与投入强度排名之间,部分省份则出现明显偏离。这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GDP最直观地代表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反映的是当前的经济格局;而研发投入强度则代表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经济格局。
制图:城市进化论
根据偏离方向,可分为正负两类:正向偏离,代表研发投入强度排名高于GDP排名,典型代表如北京、上海、天津;负向偏离,代表研发投入强度排名低于GDP排名,典型代表如河南、河北、广西。
北京、上海、天津的共同之处,除直辖市外,还都具有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相比之下,河南、河北、广西拿得出手的高校寥寥无几,这三个省份都还没有自己的985高校,甚至211高校的数量也非常稀少。
近年来,河北、河北、广西三省都在加大研发投入上动作频繁。
河南主要瞄准企业,于今年2月印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提速增效工程的意见》。根据意见,到2020年底,河南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达到5500家,并培育出2-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届时,全社会研发投入要突破1000亿元,这与目前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河北在高校建设上动作颇多。此前,北京理工大学已确定在河北张家口建设新校区。上月,东南大学雄安创新研究院也已正式揭牌,未来雄安新区预计将为河北吸引到更多重点高校。
广西则打起“组合拳”。去年广西提出《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每年要将科技支出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支出只增不减”。与此同时,为引导和激励企业和高校加大研发投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奖励和资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显然,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只有舍得花眼下的钱,才能等来腾飞的机遇。
标签: 研发经费投入